“数”说成就 纵观改革40年来我市农业发展,从改革之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萍乡农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特色、高效”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农业生产快速发展。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93.9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1978年增长13.9倍,年均增长7.0%。 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2017年粮食产量50.20万吨,较1978年增长27.8%;油料产量4.14万吨,较1978年增长28.6倍;肉类总产量9.69万吨,较1978年增长3.3倍;水产品产量3.92万吨,较1978年增长23.5倍。 特色高效集约化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欣欣向荣。2017年,全市新型经营主体达5600个,其中龙头企业437个,合作社2196个,家庭农场717个,种养大户2250个。 现代农业企业发展能力逐步增强。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96家,主营业务收入139.34亿元;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3.28亿元,创造利税6.27亿元,带动农户23.03万户,农户增收8.96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2家,产值41.4亿元。 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完成市级农产品运营中心和5个县级运营中心的建设,建成了益农信息社284家。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不断涌现,我市企创、飞天、莲花电商孵化基地等农产品电子商务集聚发展态势明显,萍实之乡、邮乐网、老俵情等特色平台建设突出,让萍乡优质农产品实现“卖全国”。 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芦溪县) 湘东大数据农旅产业园 高标准农田航拍图 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萍乡活动现场 一粒种子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掷地有声。 粮食生产离不开制种,粮食安全离不开种子安全。 萍乡杂交水稻制种业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在颜龙安等老一辈领军人物的带领下,萍乡培育出一大批技术过硬的制种队伍和专家能手,成为全国制种业的一面旗帜,也成为全国闻名的“制种大市”。40年来,以湘东区排上镇为主的制种队伍成为南繁制种主力军,从“解决温饱”到“粮食安全”,从“人工授粉”到“机械化”,从“散户单干”到“抱团发展”,从“带动当地”到“回馈本地”,一代又一代制种人用辛勤汗水默默为粮食安全奉献力量,把丰收的种子、致富的种子、幸福的种子撒遍全中国、撒向全世界。 全市拥有国家级A证种子企业1家,专业制种公司2家,专业制种合作社9家,30多个专业制种村,140个专业制种户,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为国内48家种子企业提供委托制种生产,实现杂交水稻种子生产面积15万多亩,生产种子近3000万公斤。目前,萍乡制种业形成了“南繁”、“本地”、“外埠”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格局。从1975年至今,萍乡市制种面积累计达到148.3万亩,生产杂交水稻种子3亿多公斤,为2.2亿亩稻田提供了水稻种子,累计实现粮食产量800亿公斤以上,为国家增产稻谷140多亿公斤。 颜龙安院士指导南繁制种 一条经验 萍乡是一个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相对匮乏的城市,全市耕地保有面积96.23万亩,基本农田保有面积80.99万亩。 40年来,面对有限的资源,我市广大农民继承精耕细作传统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进农业生产技术革命,使相对较少的农业资源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探索出一条“以少胜多”的农业发展经验。 优质稻米产业。我市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多个有机水稻、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创建了一批稻渔综合种养基地。 草地畜牧业。通过鞭炮等产业转型,引入工商资本,大力发展草食肉羊产业,我市肉羊饲养量约占全省1/4。 高效蔬菜产业。涌现了湘东大数据农旅扶贫产业园、芦溪寿光汇联智通现代设施农业园、武功山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等设施蔬菜基地,2018新增设施蔬菜面积6000亩以上。 休闲农业。组织开展了荷花博览会、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农民粽子文化节、红薯节、火龙果节等休闲文化活动,全市已发展休闲农业点712个。 绿色生猪产业。“格林米特”杜仲生猪,被列为全国两大活体猪绿色品牌之一,直供国家击剑、自行车两个奥运会冠军团队,2015年“格林米特”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湘东区“国家级华中两头乌猪(赣西两头乌猪)”遗传资源保种场通过农业农村部组织的现场审验。 胜龙牛业 荷树坪羊业 赣西“两头乌”猪 长平黑山羊 一套体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013年,我市启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以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已基本建成,53家试点企业部分农产品初步实现二维码追溯,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体系。2016年,我市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二期建设,实现上市农产品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的预期目标。全市135个安全优质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涌现出“雾竹”牌野生竹笋、“武功一叶”牌茶叶、山涧印象牌有机米、吉内得天然富硒米等一大批绿色品牌。 设施蔬菜基地 一支队伍 40年来,全市农业系统以强班子、重学习、重廉政为主线,以专题培训、自主学习为途径,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干部队伍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了全市农业系统干部为民服务素质,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等农业科技人才。目前,全市农业系统有专业技术人员260余人,其中:正高10人,副高18人,中级48人,有10位科技人员获国务院、省政府特殊贡献津贴。莲花县农技站站长李林海获评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农技员,葛溪正太禽业的韩纯获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市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黄世松获CCTV2018年度法治人物提名奖。 市农业局农科所先后列入国家和省级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际水稻研究所新品种测试站、江西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站和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等企业绿色通道新品种测试站。市农业局菜科所牵头组织成立了江西省黄秋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地市农业方面科研所牵头的首个科技创新战略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