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萍乡市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

2025-7-22 14:53|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

摘要:  “潇洒萍乡县,弦歌遍一城。”清代萍乡知县黄浚笔下的人文胜景,正在新时代的萍乡焕发勃勃生机。在这片文化沃土上,传统与现代交融,城市与乡村共鸣,处处涌动着文化的活力。  近年来,萍乡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 ...

 “潇洒萍乡县,弦歌遍一城。”清代萍乡知县黄浚笔下的人文胜景,正在新时代的萍乡焕发勃勃生机。在这片文化沃土上,传统与现代交融,城市与乡村共鸣,处处涌动着文化的活力。

  近年来,萍乡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产业共融,逐步形成“主体共建”“城乡共享”“产业共融”的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2021年,该市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城市;2023年12月,该市以“优秀”档次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

  政府主导:下好“一盘棋”

  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顶层设计,形成“六纳入”(纳入党代会工作报告、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纳入“一把手工程”、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工作机制。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经费,累计投入近50亿元完善文化设施,人均文化事业投入稳居全省前列。

  “真金白银”的投入,催生了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网络:萍乡市文化活动中心、湘东文化中心、鳌州书院、零799艺术区等重大文化设施落地成营。目前,全市56个乡(镇、街)综合文化站和77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改造提升,打通了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乡村的人流密集区,兴建了一批村史馆、民俗馆、文化庭院、乡风广场等文化场所,打造了一批服务共享、品质共管、标准运行的新型文化空间,“15分钟文化生活圈”初步建成;以“县聘乡管村用”等方式配齐基层文化工作者800余人,发动2万余名文化志愿者在乡村开展文化服务。

  社会参与:激活“一池水”

  原市图书馆、文化馆大楼闲置后,市文广旅局并未出租或出售,而是将其整体改造为全新文化地标——采用“民办公助”模式的昭萍书局。这种标准化的新型阅读空间,如同“闹市中的瓦尔登湖”,受到了诸多市民的青睐。

  该市出台《萍乡市新型阅读空间建设运营管理资金奖补办法》,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新型文化设施建设,按照建设面积给予15万元至20万元的建设奖补,依据年终运营等级评定给予6万元至10万元的运营奖补。目前,已成功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新型阅读空间30余个,让新型文化空间遍布大街小巷。

  同时,以双赢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推行“公共图书馆+书店”模式,开展“你选书,我买单”活动,书店变身公共图书馆分馆;文化馆推行“文化馆+文化社团”服务模式,民营艺术培训机构、文艺协会成为文化馆分馆,实现多方面、宽领域共建共享。

  在该市四张城市名片的带动下,省内外社会资本投入实施了一批景区联动、城乡互促的文产项目,芦溪凤栖小镇、湘东和平农场等一批乡村文旅产业项目建成见效,东阳“千年古村”、吉内得“富硒山村”、江口“文创新村”等一批文化名村陆续“出圈”。

  共建共享:织就“一张网”

  遍布城乡的各类新型文化空间,编织成了一张共建共享的“文化服务之网”,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惠及全民。

  市本级举办了“小城大爱舞动萍城”广场舞展演、社区文化艺术节、书香萍乡·全民阅读等文化活动;县(区)级开展了新安源新形象、湘东端午赛龙舟、芦溪灯彩艺术节、上栗县大地红之歌、莲花莲文化旅游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并形成常态;乡镇级年均开展送戏下乡260余场,自办文体活动400余场,送电影进村9000余场;村级“夜”来“乐”好·舞起来、“我的书屋 我的梦”、四季村晚等文化活动形成示范,安源区五陂镇大田村村晚、莲花荷博园夏季村晚、武功山花涧里冬季村晚、湘东区春季村晚等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线上,数字化、智慧化的文化服务共享体系得到迅猛发展。该市搭建“1335+N”文旅云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互联网+阅读服务、互联网+文化慕课、互联网+文旅消费”等五大功能,实现文化服务一体共享、在手即获;用科技手段打造数字文化体验厅,拓展体验式、沉浸式的文化服务阵地;打造数字政府、数字文化、数字乡村等应用系统,增强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等10余项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动态掌握基层群众的需求。

  产业共融:绘就“一幅图”

  该市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推出展新貌、显特色的新型文化空间,实现文化进景区、非遗进景区、文旅产品进景区,推进地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形成了红色培训赋能乡村振兴的“沿背模式”。以红色文化设施、革命先烈故居为依托,成立甘祖昌干部学院、农民业余演出队、莲花县红沿民宿有限责任公司等,打造“课堂在田野、吃住在农家、人人当教员、百姓齐参与”的红色教育培训模式。莲花县获评全省首批“美丽活力乡村+民宿”联动建设先行县。

  ——形成了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江口模式”。发挥全国首家乡村美术馆——零799艺术区和中央美术学院等5所高等院校、30余名全国知名艺术家入驻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艺术家下山+村民入圈”,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过去的不到10万元增至100余万元,带动400余村民就业增收。湘东区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

  ——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东阳模式”。深挖千年古村的文化根脉,统筹“一站两馆两院一台”(东阳红色交通站、民俗文化馆、村史馆、宗祠文化大院、东阳书院、文化大舞台),搭建体验式、互动式、创新式文化传承新平台。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惠民如风,遍拂城乡。当城市书房与农家书屋灯火相映,当专业院团与草根戏班同台献艺,一幅“城乡一体、各美其美”的文化新图景正在赣西大地徐徐展开,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化动能,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筑牢根基。

  全媒体记者 李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