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唯一全域纳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设区市,近年来,萍乡市锚定“试验田”与“桥头堡”定位,立足湘赣两省合作历史渊源、区位优势与现实基础,从机制构建、基建联通、产业协同、民生共享、生态治理五大关键领域持续发力,推动湘赣边区域合作向深层次迈进、向纵深拓展,为内陆地区跨省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有力实践。 合作机制高位联动,织密区域协同“一张网”。该市紧扣江西省委赋予的发展定位,设立正处级湘赣边区域合作发展事务中心,专职专责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抢抓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机遇,2024年成功将该市发展诉求纳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重点城市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议定事项。同时,连续3次以观察员城市身份参加长株潭一体化发展市委书记联席会议,在全省首创信用跨区域合作模式,常态化举办基层党建、医保合作、联防联控等合作交流活动,与湘赣边县(市、区)构建起全方位合作机制,累计签订“跨省通办”合作协议200余份。 基建互联纵深推进,打通区域往来“快车道”。交通网络建设持续提速,长赣高铁(萍乡段)于8月正式启动建设,沪昆高速扩容、绕城高速等10余个重大交通项目加快推进,G319、G320、G322等国省道改造升级,全市13个乡镇33条乡村公路与湖南无缝对接,萍水—渌水航道建设也进入规划推进阶段。物流体系日趋完善,成功入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建成赣西国际港京东公路港、中国供销·萍乡农产品物流园等项目,萍乡建工集团大宗物料生产配送中心已开业运营,“一县区一冷链园区”的中大型冷链网络加速覆盖;赣西国际港常态化开行中欧、中亚、中老等国际班列17趟,运输货值超亿元,业务辐射5个国家及国内15省32市。 产业协同深度耦合,激活产业升级“新动能”。该市已有6个工业园区加入长株潭园区发展联盟,上栗—浏阳、湘东—醴陵两个跨省合作产业园2024年实现产值237.1亿元。瞄准长株潭产业梯度转移,引进80家涉湘企业,推动30余家本土企业为三一集团、长沙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生产配套;上栗与浏阳等四地组建花炮产业发展联盟,围绕智能装备制造、花炮制造等重点产业链深化交流合作,143家企业完成国标改造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转化,萍乡(长沙)科创中心集聚42名高校院所专家、24个高端创新团队,促成15家入驻企业开展28项技术转移合作项目,金额超8000万元;与南昌大学、中南大学分别共建湘赣边食品现代产业研究院、湘赣边新材料现代产业研究院,共同打造以中试研究与成果转化为核心的综合性跨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成立湘赣边人力资源服务联盟,引进一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全力打造“263”重点人才平台,建成湘赣边人力资源市场、萍乡(长沙)高端人才飞地科创中心等区域人才合作平台,为该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民生服务共建共享,织密群众幸福“保障网”。政务服务方面,“湘易办”长株潭跨域通办专区萍乡分厅实现公积金、不动产、水务数据跨省共享,上线萍乡“医保通”“就业之家”等特色应用。教育医疗领域,选派104名专业技术人才赴长沙跟岗学习,长沙优质校院10余次来萍交流;湘赣边2286家一级及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纳入普通门诊及门诊慢特病直接结算定点范围,15113家定点零售药店支持个人账户购药结算互联互通。文旅融合亮点纷呈,参与制定《湘鄂赣红色旅游线路》,联合打造秋收起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开通“红领巾号”红色列车,举办辣文化交流大会等活动,湖南成为萍乡武功山景区的第一客源地。 生态社会协同治理,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立法先行守护生态,湘赣两省协同出台《萍水河—渌水流域协同保护条例》《萍乡市大气污染协同防治条例》,签订两轮《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完成流域环境应急预案修编及“一河一图一策”制定,多次开展跨界环境应急演练与联合执法。城乡治理协同推进,与湘赣边县市共建基层社会治理协同创新共同体,在矛盾联调、治安联防等方面深化合作;打造“湘赣红”农产品区域品牌,建成江西运营中心,认定85家农产品加工基地,形成“三位一体”品牌格局,助力乡村振兴。 全媒体记者 陈薇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