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记者从萍乡市“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城乡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萍乡市委市政府坚持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以民生为重点,转变建设理念,完善城乡功能,提升城乡品质,美化城乡风貌,萍乡宜居宜业宜游指数不断提高。 自2015年开始,萍乡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之一以来,我市不断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32.98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完成项目建设166个,完成投资64.63亿元。 通过三年的探索创新,萍乡不仅较好的完成了试点任务,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目标,成功经受住了2018、2019年主汛期几场强降雨的考验,有效减少了城区内涝,而且引发了一系列“裂变效应” ●城市环境面貌得到全面改善,城市发展方式得到有效转变,城市发展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有力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升级。 ●在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考评中,萍乡连续三年获得全国第一,并获得中央财政1.2亿海绵城市试点奖励资金。 ●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了专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基金——萍乡海绵智慧城市建设基金,在香港成功发行了我省首单城商银行3亿美元境外债,目前累计融资105.71亿元。 ●完成了海绵集团组建,引导海绵产业从无到有逐步走向发展壮大,为萍乡市产业转型提供了强大动力。 萍乡实施了“八个全覆盖”“八大工程”“八大提升”“二十项民生实事”等一大批项目,无一不是以关心改善老百姓身边事、提升居民服务最后一百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心城区小街小巷白改黑、城区小巷楼道点亮工程全面完成,改造背街小巷466条,点亮几万盏楼道灯,架起了百姓“连心桥”,温暖了百姓的心。 ●城镇污水处理、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和城市绿道建设三大提升行动顺利推进,年度计划内工程已全面开工。以老城区城中村、城市内涝房、危旧房为重点,加快推进老城区重点项目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城市公交水平全面提升,市民出行更加便捷舒适。三年来,主城区更新新能源公交车数量达到188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标台占比达92%。新开通公交线路5条,调整延伸公交线路9路,日均客运量12.81万人次。 萍乡市出台征费标准、用地保障、用地审批程序、工作效率等方面措施,建立项目用地保障成效机制。三年来,新增建设用地报批有新增量,盘活存量土地有新突破。在关乎民生的项目上,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在刀刃上,确保民生工程用地的需要,实现城乡用地规划建设的科学性。 累计投入资金达68.64亿元,完成市行政中心、安源大剧院、萍实公园、新城区路网、鳌洲书院、鳌洲公园等一批城市地标项目。南正街综合改造、城市大厦、图书馆、玉湖岛等建设项目有序推进。燃气管网改造加速完成。三年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老旧燃气管网改造94公里,新增燃气管道140公里。 萍莲高速公路于2017年12月底开工建设,截至2019年6月底,完成投资约32亿元,占总投资的34%。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成效明显,中环北路、杨宣公路目前已完成工程量均超90%。三年来完工国省道公路升级改造项目14个计137公里,在建150公里。完成大中修、灾毁重建工程等养护工程400多公里,改造危桥12座。创建省级示范路280公里,建设国省道服务区、公路驿站、停车区等服务场站25个。 ●自2016年以来,萍乡市农村公路总计完成投资额13.03亿元。全市640个行政村,4441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了通沥青或水泥公路。三年来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7146户,中央、省投入资金9822.95万元。 ●按照《萍乡市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萍乡7个特色小镇按照“一年见雏形、两年成规模、三年见成效”要求有序推进,其中五陂海绵小镇、下埠工陶小镇、宣风凤栖小镇、坊楼红色培训小镇等4个小镇分别列入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房地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绿地、恒大、碧桂园、中梁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优秀房地产企业入驻萍乡,提升了商品房市场品质。近三年来,平均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53亿元,年平均施工面积突破750万平方米。 2018年新增建筑施工企业32家,增长率达15.2%,创历年来最高增幅。建筑业产值不断增加,呈逐年上长升趋势,2018年达到146.27亿元。建筑工地管理日趋规范,文明工地创建、标准化工地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全面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2018年萍乡市新建建筑绿色建筑执行率位居全省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