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玉湖公园。 (曾桃生、首席记者李桂东摄) 投入60多亿元实施166个海绵项目,让萍城不再看“海”;投入近110亿元,新建一大批城镇主次干道,424条中心城区小街小巷完成“白改黑”,把城市里“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最靓丽的风景”;新建、改造和维修公厕196座、垃圾站73座,新建公交站台62个,购置新能源公交车50辆,小街小巷新安装路灯近5.3万盏,让城市生活更加便利、更加明亮;实施净化、亮化、硬化、绿化、美化、文化工程,综合整治城乡环境,扮靓了城乡面貌;深入推进平安萍乡、法治萍乡建设,保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大攻势,公众安全感位居全省第二,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 从“工矿城”到“海绵城” 漫步昭萍大街小巷,一排排乔灌相依的景观树,一列列叶绿花红的彩化带,让人耳目一新;畅游萍水河畔,郁郁葱葱的树木和绚烂飘香的带状公园,令人心旷神怡……如今的萍城“旧貌”换“新颜”,“煤城”变“美城”,“宜居”又“宜业”。 冬日暖阳照耀下,改造一新的玉湖公园里,市民三三两两、四五成群,或徒步、或练唱、或闻歌起舞,怡然自乐,好不惬意。“这里环境变美了,功能更齐全了,住在附近感觉很幸福。”市民为玉湖公园由衷点赞。 玉湖公园新貌只是我市海绵城市建设中诸多亮点之一。2015年以来,我市抢抓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契机,加大城市“双修”,完成6个项目片区167个海绵项目,市区84个积水点再也没有出现过内涝现象。2017年6月遭遇历史罕见持续性降雨时,曾经“大雨必涝”的万龙湾、五丰河安然无恙。 随着鹅湖公园、萍水湖公园、玉湖公园、翠湖公园等城市公园,以及湖泊、道路、小区等海绵化改造的完成,不仅使城市雨涝现象得到了有效缓解、生态环境大幅改善,还使城市品质大幅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大幅增强,独具江南特色的海绵城市正精彩呈现。 从“灰姑娘”到“俏姑娘” 2017年以来,民生工作“八个全覆盖”和“八大工程”接续推进,萍城百姓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加之南正街改造、鳌洲公园、城市大厦、市图书馆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齐头并进;厦渝高铁、萍莲高速、城市路网提升工程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不同阶段各有进展;恒大、碧桂园、中梁、绿地等实力企业纷纷入驻萍乡,一座座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为萍城增添了不少亮色。 作为一个典型的老工矿城市,萍乡曾经是一个灰蒙蒙、脏兮兮的“灰姑娘”。然而,经过几年坚持不懈地奋起直追,如今萍乡已经“女大十八变”,既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又有“小家碧玉”的精致。行走在萍乡的大街小巷,徜徉在萍乡的城市公园,足以令人流连忘返,昔日的“灰姑娘”破茧成蝶变成了“俏姑娘”。 行走在乡村,平坦整洁的道路、绿树掩映的农舍,以及绕村而过的清澈小河和文化广场上飘荡的乐曲,让人流连忘返……近年来,我市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和民生工程,通过实施净化、亮化、硬化、绿化、美化、文化等“六化”工程,打造了一批拿得出手、看得上眼的示范点,使许多昔日脏乱差的小街小巷和破败的村落华丽变身,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流经安源区高坑矿区的新华河是赣江源头之一,采用格丰科技的生物分解治理方法后,水质从治理前的劣Ⅴ类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昔日的“龙须沟”如今小河淌水清悠悠。安源区城郊略下的“阳光花海”,安源镇张家湾的老虎坡,以往尘土飞扬的煤矸山经过生态修复后,花木扶疏,泉水淙淙。 从“脏乱差”到“净齐美” 针对交通秩序、环境卫生、集贸市场、占道经营、“五小行业”等群众关注关心的焦点难点问题,我市组织开展了23项重点整治工作,其中“文明交通整治年行动”成效全省排名第一,城乡环境整治考核全省排名第二,解决了一些长期以来难以根治的难题;大力开展交通干道沿线环境整治,对319国道、320国道、高铁高速沿线和中心城区、县城所辖区域的房相、铁皮棚、坟地等进行整治。乘坐沪昆高铁经过萍乡段,窗外呈现的是整洁的水泥或沥青路面、整齐划一的楼房,以及相互映衬的绿树鲜花。昔日随处可见的陈年垃圾、小广告、铁皮棚早已不见踪影。 我市还盯紧盯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难点、薄弱点,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大力推进“垃圾不落地”“污水不入河”“黄土不见天”三大工程,对货运道路抛洒、带土带泥上路、道路堆场等问题进行治理,同时,统筹推进城区交通畅通工程、厕所革命工程、小巷路灯点亮工程、文化体育惠民工程等民生工程;狠抓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坚决关停淘汰“散乱污”企业,加快推动重污染企业搬迁工作,全面启动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排查整治和土壤污染突出问题治理。1至11月,我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超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280天,优良率为83.8%,与去年同期相比持平;主要污染物为PM2.5、PM10,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7μg/㎡、8μg/㎡。 如今的萍乡,城乡更干净漂亮了,百姓更幸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