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湖新城 ![]() 将军故里春意浓 ![]() 上栗福田红鱼文化村 ![]() 后埠街柑子园社区读书活动 ![]() 萍水湖湿地公园 ![]() 陈家洲湿地公园 ![]() 萍乡卫生职业学院 ![]() 海绵城市建设博物馆 ![]() 麓林湖养老中心 ![]() 太极文化节 ![]() 城市新貌 ![]() 五陂下污水处理厂 ![]() 中材风电叶片 ![]() 安源巴特威新能源 破茧成蝶迎风舞 经济发展大变样,转型升级路子宽。 2016年至2018年,萍乡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预期,其中地区生产总值从2015年的915.15亿元到2018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9.05亿元,增幅排名从2015年全省第九位上升到2018年第五位;财政总收入从2015年的130.4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61.58亿元,增幅排名从2015年全省第五位上升到2018年第四位;工业增值税从2015年的13.79亿元增长为2018年的24.75亿元,增幅排名从2015年全省第八位上升到2018年第二位;实际利用外资增幅排名从2015年全省第十位上升到2018年第七位。 2016年以来,萍乡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刀阔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重塑产业发展新体系。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萍乡市委、市政府坚持有取有舍、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产业不断迈上中高端。对一些过剩产能、落后产能进行大力整顿退出,倒逼煤炭、钢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了煤炭、钢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效益。同时,对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加快推进电瓷、陶瓷、水泥、花炮等产业整合升级。芦溪电瓷产业通过与中材合作,不仅成为百亿元产业集群,而且行业技术水平和高端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萍乡市委、市政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着力打造“两高两低”新产业体系,抢抓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重要契机,举全市之力开展产业招商活动,狠下决心引进和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以来,萍乡市引进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1454.6亿元,引进亿元项目333个,10亿元以上项目33个,迅速形成电子信息、空压机、医药食品、海绵、节能环保等几个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集群。与此同时,该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旅游作为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加快发展优质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和快速发展。 萍乡转型升级的路子越走越宽,步子越走越快。连续3年获得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连续3年获评“全省科学发展综合考评先进市”,成功获批第二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山水再造已成景 萍乡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决策部署,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发展与保护、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决打好打赢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战,建设环境优美“新萍乡”,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作出了积极贡献。 萍乡通过完善机制、重点打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等措施,以零容忍态度关闭了1000多个小煤窑,取缔非法矿山企业64家。“十二五”期间,该市淘汰落后产能项目137个,节约能源165.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排放2.85万吨。同时,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及采取自筹和PPP模式吸纳社会资本等方式累计投入近4亿,完成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28个,生态修复矿区面积达6万余亩。在注重矿山生态修复的同时,萍乡坚持“造管防”相结合,实施全市性封山育林,抓好低产低效林改造、森林创建、通道绿化提升、荒山荒坡绿化和花卉苗木基地建设等,森林覆盖率从2007年的61.9%提升到2017年的66.87%,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萍乡是全国110个资源性、水质性、工程性缺水的城市之一。基于此,该市一方面大力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先后建成1座大型水库和5座中型水库,完成萍水河—田中湖水系等13个水系连通工程,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千吨万人项目39处,解决了40万农村居民和13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推动全国海绵城市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双轮驱动”,重点抓好159个海绵工程项目建设,率先在全省落实河长制,开展中小河流治理,推进31个水生态建设试点项目,大大改善了水生态环境,有效提升了水涵养能力。 文化馨香润昭萍 萍乡在推动城市转型过程中,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组织系列文化工程,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重塑赣西文化堡垒。 萍乡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也有赏心悦目的山水文化,更有绚丽多姿的本土文化,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彩印包装、动漫游戏、烟花爆竹等文化产业态势良好。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凯天动漫有限公司入围全国百强动漫企业;湘东区茶叶包装占据全国市场半壁江山…… 2018年4月,萍乡市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剧院、电影院“四馆两院”齐全。安源纪念馆2017年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并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是我省第五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市博物馆2018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市图书馆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和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安源大剧院为国家甲等剧院; 5个县级文化馆有国家一级馆2个,国家二级馆3个;5个县级图书馆有国家一级馆1个,国家级二级馆1个。 萍乡市图书馆通过创新服务,大大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了全民阅读工作的开展。南邻玉湖将于今年12月竣工的新萍乡图书馆,将成为城市文化的灯塔;经过提升改造,今年5月重新开放的萍乡博物馆,向世人展现了萍乡文化的魅力。 全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有642家农家书屋、5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安源世纪广场之夏、湘东端午赛龙舟活动、芦溪灯彩艺术节、上栗大地红广场之夏、莲文化旅游节、武功山国际帐篷节等群众文化活动渐成品牌,影响深远。 萍乡以文化滋润城市,催生城市活力,让人民生活更美好。 高擎党旗谱新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近年来,萍乡市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大力推进党的思想作风、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为谱写萍乡“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的新时代篇章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把稳思想之舵,锤炼鲜明党性。萍乡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集中举办了8期县处级干部专题培训班,各级党组织以党支部或党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坚持传承红色基因,成立萍乡市红色文化和党性教育研究中心,加大对红色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力度,着力加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 持续正风肃纪,狠抓干部作风。今年3月31日至4月1日,中央领导在江西调研时特别“点题”——建设廉洁萍乡。萍乡市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市委廉洁萍乡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迅速出台了《中共萍乡市委关于廉洁萍乡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保持对党绝对忠诚、厚植廉洁社会土壤、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等五个方面23项具体举措,巩固发展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大力推进甘祖昌干部学院建设,成功探索了“课堂在田野、吃住在农家、人人是教员、百姓齐参与”的办学模式,打造了一所独具特色的“没有围墙”的干部学院。今年4月,甘祖昌干部学院已被列入中组部第一批64家党性教育基地备案名录。目前,共有987期班次、3.9万余名学员到院接受红色教育培训。 统筹育选管用,强化队伍建设。萍乡市探索运用“干部成长纪实大数据”和“四方阵比选”等方式,严格落实“凡提四必”制度,选拔了一批在脱贫攻坚、项目建设等基层一线表现优秀的干部,树立了实干者实惠、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的鲜明用人导向。此外,大力发现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目前市管干部平均年龄较2016年下降了1.13岁,80后县处级干部从2016年换届前的10人增至39人。 安居乐业奔小康 萍乡“三年大变样”,重在民生大变样。 公办普通高中学费免了,65岁以上老年人乘坐公交车免费了,老旧小区楼道的灯亮了,小街小巷“白改黑”全面完成,城区教育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和敬老院;第六届文明城市创建首战告捷,群众满意度测评满意率超过98%,位居全国前列;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近三年有13079户48670人贫困人口脱贫、11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社会治理更加安定有序,公众安全感、公安满意度等各项民意测评排名稳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萍乡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守“压力再大也要保民生,财力再紧也不能亏民生”的执政理念,在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萍乡市民生支出分别为141.9亿元、176.6亿元、198.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分别为70.9%、80.3%、80.7%。其中2017年统筹安排财政资金16.2亿元,实施民生工程“八个全覆盖”;2018年投入7.1亿元,认真办好民生工作“八大工程”;2019年预算达20.4亿元,全面推进以“八大提升”为重点的系列民生实事。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萍乡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聚焦重点难点,下足“绣花功夫”,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自2016年至今,全市共投入扶贫领域资金达66.8亿元,其中2016年投入13.6亿元,2017年投入17.8亿元,2018年投入22.4亿元,2019年已达13亿元。 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为萍乡民生答卷增添了新的厚度与温度,让萍乡百姓真正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本版图文由尹富岚、梁永明、陈薇薇、邱海明、周文昂扬、陈娅、刘婧、李桂东、唐念东及萍乡市发改委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