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农业篇】 七十年翻天覆地,“三农”发展成效显著

2019-9-20 10:10|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萍乡统计

摘要: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们的祖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开始屹立在世界的东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奏响了中国改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二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我们的祖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开始屹立在世界的东方。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奏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曲,也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七十年来,萍乡市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将“三农”工作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来抓。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提出了“坚持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指示后,市委、市政府积极调整“三农”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江西省政府提出的“稳粮增收、调整转型、提质增效、改革创新”总目标,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建国以来,我市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不断夯实,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发展,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1

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科技化程度持续提升

1.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建国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我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推进,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18年末,全市总灌溉面积42.74千公顷,其中:耕地灌溉面积42.68千公顷,占2018年年末全市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64.7%,比1949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农村用电量65647万千瓦小时,比1957年(1957年开始统计农村用电量)增长565倍,年均增长9.6%。我市自2016年开始建设高标准农田,截止2018年末,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7200公顷(10.8万亩)。

2.农业机械化能力大幅提高

自1978年,我市逐年实施农机补贴政策,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5.07万千瓦,比1978年增加45.32万千瓦,年均增长4.4%,其中:大中型拖拉机947台,动力达4.59万千瓦,1978年大中型拖拉机只有586台;小型拖拉机3052台,动力达3.64万千瓦, 1978年只有1425台。2018年全市粮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综合机械化水平农机化作业总体情况)为56.5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主要农作物农机化水平为70.38%,比上年提高2.84个百分点。

3.现代设施农业蓬勃发展

经过七十年的发展,我市较好地发挥了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加大设施农业的推广力度,以推动蔬菜、瓜果产业提质增效为目标,推进蔬菜、瓜果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设施农业得到了蓬勃发展。2018年全市设施蔬菜播种面积2101公顷,设施蔬菜产量58852吨,分别占全市蔬菜面积和产量的7.9%和9.1%;设施蔬菜单产达到了每亩1867.43公斤,比全市蔬菜平均单产高15.1%。设施瓜果面积899公顷、产量18412吨,分别占全市瓜果面积和产量的26.3%和28.1%,设施瓜果单产达到了每亩1365.37公斤,比全市瓜果平均单产高7.2%。

02

二、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全市不断推进实施“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不断提高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单产和品质,加快发展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中草药材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增强市场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农业经济稳定运行。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发端的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我市农业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农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过七十年来的不断努力,全市农业经济持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95.25亿元,比1949年增加94.89亿元,年均增长4.0%。其中:农业44.48亿元,年均增长3.4%;林业9.10亿元,年均增长3.9%;畜牧业32.79亿元,年均增长5.0%;渔业7.34亿元,年均增长6.6%。农林牧渔服务业从2003年开始统计,服务业产值为0.23亿元,2018年达到1.55亿元,2018年比2003年增加1.32亿元,年均递增6.0%(详见表1)。  

2.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建国以来,我市始终坚持决不放松粮食生产,通过保护耕地、完善支持和保护粮食生产等政策措施,依靠科学技术,大力推广应用粮食生产良种良法,主攻单产、提高品质,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我市研究开发的“高产、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和优质常规水稻获得了国家特等级发明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我市迅速推广,使我市成为了全省著名的水稻单产高产区。2018年粮食亩产456公斤,比1949年的112公斤提高344公斤,增长307.1%,年均递增2.1%。201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88万吨(10.18亿斤),比1949年增产37.1万吨(7.42亿斤),增长269.2%,年均增长1.9%(详见图1)。

3.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七十年来,我市经济作物、畜牧和水产等多种经营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8年全市油料作物产量3.84万吨;水果产量8.11万吨;中药材产量0.27万吨;茶叶产量0.07万吨;蔬菜产量64.46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27.0、100.4、26.0、24.9、11.9倍。2018年全市生猪出栏148.22万头,比1949年增长20.8倍;家禽存笼544.06万羽,比1949年增长3.2倍;肉类总产量13.72万吨,比1949年增长28.8倍;水产品总产量4.0万吨,比1949年增长49.0倍(详见表2)。                       

4.绿色生态林业产业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积极发展油茶、毛竹、苗木花卉、速生丰产林、林下经济,加大封山育林力度,逐年减少林木采伐,全市森林资源大幅度增长,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8年,全市人工造林面积2.95千公顷,林业用地面积264.54千公顷,有林地面积220.48千公顷,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在67.2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14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1027.1万立方米。至2018年底,我市已建成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1个。2018年底全市建成国家和省级森林公园14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12个。

5.农业产业化进入快车道。七十年来,我市农业生产由散耕散种到规模产业化发展,走出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约、高效、绿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进入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农业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逐步转变为社会化、现代化、市场化的产业。市委、市政府围绕推动农业产业化和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全市农业产业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的增收能力不断增强,产业化经营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到2018年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4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3家、市级138家。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05家,主营业务收入138.61亿元;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5.95亿元,创造利税7.02亿元,带动农户18.04万户,农户增收7亿元。2018年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295个,合作组织成员8.36万人。

03

三、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多样化、优质化、特色化明显

建国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市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市场要求,着力培育优势农产品,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1.农业生产结构由以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随着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我市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得到缓解,改变了单一种植业生产格局,出现了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趋势。2018年,全市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46.7%、9.5%、34.4%、7.7%,与1949年相比,种植业所占比重下降了27.6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分别上升2.3、17.5、6.1个百分点(详见图2)。

2.养殖业发展迅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建国以来,我市畜牧业、渔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市养殖业进一步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一方面我市按照“稳定提升生猪产业,做大做强家禽产业,突出发展牛羊产业”的发展思路,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我市通过出台相关惠农政策、引进养殖技术、成立养殖合作社等措施,极大的调动了水产养殖的积极性,现代渔业建设稳步推进。201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3.72万吨,比1949年增长28.7倍,其中猪肉增长29.1倍;牛肉增长8.5倍;羊肉增长178.5倍;禽肉增长23.3倍。2018年生猪出栏148.22万头,生猪存栏62.65万头,禽蛋产量0.83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20.8倍、3.6倍、12.3倍。2018年全市水产品产量4.01万吨,比1949年增长52.4倍。2018年水产养殖面积为6336公顷,比1949年增长1.9倍(详见表3)。

3.农村就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建国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民外出务工环境的逐步改善,我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快速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2018年全市乡村从业人员63.2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占42.0%,第二产业占43.1%,第三产业占14.9%,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比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低1.1个百分点。从全社会来看,从事第一产业人员逐年下降,2018年社会从业人员120.2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6.70万人;第二产业47.69万人;第三产业45.81万人。从业人员三次产业结构比从1949年的94:3:3转变为2018年的22:40:38(详见图3)。

04

四、农民增收渠道拓宽,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市委、市政府不断持续加大“三农”投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增长,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12元,比1949年提高了369.6倍,年均增长9.0%。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1102元、经营净收入4062元、财产净收入331元、转移净收入2517元,工资净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达61.6%,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详见图4)

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的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622元,比1949年增加12584元,比1949年增加12584元,增长331.2倍,年均增长8.8%。伴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档次提升,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一是精神生活丰富多彩。2018年我市农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041元,比1955年增长1040.0倍(1955年1元),年均增长10.6%,占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8.2%,比1955年提高6.8个百分点。2018年我市农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019元,占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8.1%,比1955年提高8.0个百分点。

二是农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18年,农民人均住房面积58.6平方米,比1955年增长3.5倍;农民人均居住支出2836元,比1955年增长765.4倍,是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除食品支出之外的支出比例最高的一项之一。2018年我市农民人均新建住房面积0.86平方米,农民的居住条件和质量明显改善。

三是耐用品拥有量增长迅速。在温饱阶段农民追求的彩色电视机、电风扇等已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资需求,大家电、耐用消费品、现代信息产品已经大面积走入寻常百姓家。2018年我市农村居民每百户耐用物品年末拥有量中:汽车(生活用)22辆,比2011年增加19辆;摩托车103辆,比1990年增加102辆,空调55台,比2000年增加53台;移动电话256部,比2000年增加252部;计算机30台,比2000年增加29台。

05

五、农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保障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市不断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水、电、路”三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不断提高,农村电网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的农村公路网。农村信息网络覆盖率不断提升,通宽带的行政村逐年增加,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到2018年底,我市“村村通”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641个行政村,通电率达100%,通车率达100%,通电话率达100%,通自来水率达98.44%,通有线电视率98%;通宽带率99.5%。农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七十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农村投入不断加大,我市农村长期靠家庭供养、自我保障状况得到逐步改变,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保障项目不断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2014年我市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5年开始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改革。2018年,我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62.0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56.62万人。

06

六、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了全面改观

自2006年我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新农村建设村点成效明显。文娱中心、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等新事物走进了农村,各类精神文明活动在农村社区广泛开展,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步伐加快。截止2018年,全市累计建设新农村建设点6254个,自然村覆盖率达到65.64%。2018年全市开展乡村旅游的村数达到75个。据相关部门统计,截止2018年,全市49个乡镇中有2个全国文明乡镇,有6个全省文明乡镇。全市641个行政村中有12个全国文明村,有23个全省文明村。全市各级文明村镇达210个。

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大力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力度,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2018年年底,全市三县两区拥有污水处理厂5座,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为90.4%,垃圾处理站30个,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