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金龙、记者汤丹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这是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核心和组成部分,是对生态修复的极大重视和肯定。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面对人民群众需求从“要温饱”到“要环保”的转变,萍乡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多管齐下,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萍乡山川更秀美,河水更清澈,让蓝天绿地交相辉映。 多措并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上下联动,以高度的政治站位,全力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既有力保障城市建设的稳步发展,又牢牢守住了“青山绿水”。 加大矿山企业的管理力度。严控新设矿业权准入关卡。现有露天开采矿山开采中必须做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做到边开采边治理。积极化解煤炭过剩产能,截至2019年3月,我市共关闭取缔矿山企业75家,仅保留有采矿权的171家企业;申报项目和争取资金。自2005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投入资金3.31亿元,成功申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矿山环境治理项目,先后实施安源、高坑、青山、巨源、白源等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8个,矿区治理总面积约4000余公顷。我市作为第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财政资金大力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重点工程,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显著好转;大力支持绿色矿业发展。截至目前,实施4个绿色矿山试点,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1个,省级绿色矿山3个;强化采空区及塌陷区治理。积极推进采空区及塌陷区治理,打造安源略下“阳光花海”,完成采空区及塌陷区恢复任务面积692.67公顷;加大对全市“三区两线”周边裸露地治理力度。截至2019年3月,全市合计投入裸露地治理资金8694.7万元,新增治理面积4601.74亩;加大宣传力度,秉承绿色发展理念。利用“4·22世界地球日”等主题活动日,开展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集市、进企业等主题活动。几年来累计开展各类活动40余次,发放宣传折页、手册5万余份,出动宣传车100余次;严厉打击非法生产。近几年,市、县共出动约2.5万余人次,对全市非法开采矿区、矿点进行多次、全方位的梳理和检查,组织县区、涉非乡镇并联合公安机关扣押非法开采的挖机、铲车、运输车辆共60余辆,没收非法矿产品140余吨,近两年公安机关处理非法业主49人,其中刑拘8人。 实现“三赢”,百姓共享生态福利 行走在曾是露天采煤沉陷区的安源区城郊管委会略下村,只见300亩樱花、紫薇、海棠等花团锦簇、竞相争艳,惹得游人如织。经过一系列生态修复,该村已打造出“四季有花开”的“阳光花海”,真正实现“地下开采”到“地上开花”的华丽转身。 无独有偶,芦溪县南坑镇山田村庙岭山曾有上百家小煤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2016年以来,经过土地平整、植被修复、种植泡桐树,昔日荒芜的废弃矿山变成今天的茫茫花海,近千亩泡桐花在绵延起伏的山岭上竞相绽放,不仅创造了相当可观的林区经济效益,又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还带动当地林下经济,成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这些,都是我市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缩影。通过矿山生态修复、采煤沉陷区综合整治等行之有效的举措,我市不仅取得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局面,百姓还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 环境效益——通过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修复整治采煤沉陷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提高空气、土地质量及水质,改善矿区地质环境质量。矿区及周边村庄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与美化,产生显著的环境效益。减少矿区水土流失量,改善矿区地貌景观,大大提高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同时也有效抑制该地区的环境负效应,并逐渐恢复矿区以及周边生态环境。优化山场森林生态环境,丰富山场森林景观类型,为森林旅游奠定资源的同时,为各类野生动植物提供多样化的栖息空间,显著提高山场森林的生态承载力以及综合生态效益,更好发挥吸尘、固土、调节气候、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以及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经济效益——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采煤沉陷区进行综合整治,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缓解我市耕地占补平衡和建设用地不足的压力。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渔业养殖、生态旅游等,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使遭到破坏的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恢复,提升防灾减灾的能力,缓解矿区地质环境恶化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通过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为群众增加就业机会,进行生态旅游提供了活动空间,让群众融入自然,接近自然,切身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得到教育和熏陶,增强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为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决打好打赢生态修复攻坚战,打造山清水秀的良好生态环境,为实现“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作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