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工业篇】峥嵘岁月七十载 萍乡工业铸华章

2019-9-23 19:12|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萍乡统计

摘要: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萍乡工业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上栗人李畋就发明了炮竹,宋代就有了土法采煤和烧瓷的记载,到清代,造纸、制鞋、制伞、缝纫、酿酒等手工业相继发展起来。然而,由于“三座大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萍乡工业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上栗人李畋就发明了炮竹,宋代就有了土法采煤和烧瓷的记载,到清代,造纸、制鞋、制伞、缝纫、酿酒等手工业相继发展起来。然而,由于“三座大山”的残酷剥削压迫、反动政府的腐败统治以及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队的破坏,至解放前夕,萍乡工业已是生机殆尽,百废待兴。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萍乡工业经过70年的发展,从低位起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到齐全的历史性跨越和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工业经济不仅实现了量的迅速扩张,而且实现了质的提升,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萍乡工业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趋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快速蓬勃发展,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萍乡工业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阔步前行。

01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萍乡仅有工业企业46家,其中41家是手工业作坊,从业职工人数只有3916人,生产的产品仅20余种。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萍乡工业经济迅速崛起,期间虽有过挫折和迂回,但总的来说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突出。

(一)工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1.企业数量稳步增加。1998年之前,没有划分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全市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数量在1995年达到935户的最高值,是1949年的46户的20.3倍。在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后,1998-2001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期,企业的数量在2001年为最低值104户,之后在2010年达到802户的最高值,在“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的十年里萍乡工业企业数量猛增,年均增长率高达25.5%,之后的 2011-2018年虽然存在波动,但平均户数仍保持为618户,在四小地市中始终处于领先位置。

2.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之后,萍乡工业总产值增长受各种因素影响也曾出现过挫折和迂回,但总体上,特别上改革开放以后呈现出较快增长的状态。1949年到1977年,工业经济主要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全市工业总产值从1421万元增长至36239万元,增长了24.5倍,实现了年均增长12.3%的较高增速。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工业经济发展明显提速,工业总产值不断扩大,1978年到199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从4.14亿元增长至110.78亿元,增长了25.8倍,年均增长18.9%,比改革开放之前的年均增长率提高了6.6个百分点。从1998年开始,工业统计口径发生变化,按规模进行统计,1998年到2018年全市规模上工业(下称规上工业)总产值从40.56亿元增长至1054.95亿元,增长了25.0倍,保持了年均增长17.7%的较高增速。同时,1998年到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5.9%,基本高于同期全市GDP增速。2015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发展更加注重质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8.0-9.2%的合理区间。2019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为9.2%,位列全省第五,四小地市第一。

3. 工业规模不断壮大。从核算GDP的全社会工业增加值情况来看,70年来其规模不断壮大,1949年GDP为4319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仅有605万元,到1975年全社会工业增加值突破了一个亿,1988年突破了5个亿,1993年突破了10亿元,2005年、2008年和2010年又分别跨越了100亿、200亿和300亿元大关,从整个70年历程来看,2018年全社会工业增加值比1949年增长了6527.4倍,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10年,全市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首破千亿元,201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6.47亿元,是1949年的5万多倍、1978年的324.4倍,年均增长率为17.0%。

4.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迅速提升。建国70年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萍乡工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趋优,随着信息时代技术共享以及科技研发投入加大,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自主研发能力、创新盈利能力不断增强,生产成本逐步下降,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一是利润总额增长迅猛。1949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万元,到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实现利润总额101.46亿元,增长了6万多倍,年均增长率为17.5%。二是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1949年,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为7.5%,1978年下降至1.1%;从2011年纳入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2018年为10.1%。三是劳动效率迅速提高。自1992年开始使用“工业增加值”这一指标以来,当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4172元/人,2018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了204142元/人,比1992年增长了47.9倍。

5.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加。萍乡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和历史悠久的工业底蕴成就了陶瓷、冶金、烟花鞭炮、煤炭等传统产业的发展。2018年,原煤产量212.93万吨,比1949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3.1%;烟花鞭炮产品产量2549.26万箱,比1949年增长1157.8倍,年均增长10.8%;钢材产量544.25万吨,较1971年增长18140.7倍,年均增长23.2%;水泥产量574.39万吨,较1958年增长11486.8倍,年均增长16.9%;工业陶瓷产量740.33万吨,较1974年增长29612.2倍,年均增长26.4%。

(二)工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突出

建国70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萍乡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一直在不断提高,1949年工业在GDP 中的占比仅为14.0%,到1977年改革开放之前提高到34.3%,改革开放之后工业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通过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到1998年萍乡基本实现了城市工业化。

70年来,工业增加值在GDP 中的比重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其中占比最小的年份为1949年(14.0%),1978年工业在GDP中的比重(38.2%)首次超过农业,工业在GDP中占比最大的年份为2011年(60.7%),70年来平均占比为38.5%,其中1978-2018年平均占比为46.6%。在1998-2015年的十八年里工业在GDP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18年工业占GDP比重为39.1%,高于全省平均2.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8.3%,主体地位扎实稳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萍乡工业经济撑起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为萍乡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

一是工业为劳动力特别是城市劳动力就业提供了广泛的渠道。2018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123379人,比1949年增长22.1倍;二是工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和积累了大量资金。2018年全市工业增值税总额达到24.75亿元,占当年全市增值税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7.5%和15.3%,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税收总额达到34.91亿元,比1949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缴纳税金增长24936.5倍,年均增长15.8%;三是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装备、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供了大量消费品;四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02

二、工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萍乡工业虽起步较早,但新中国成立伊始,工业部门残缺不全,只有采矿业和简单的加工业。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重大产业政策制定实施落地,萍乡的工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工业体系日臻完善。

(一)行业门类日益丰富齐全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中央、省、市政府相继投资兴办了一大批国营企业,全市建成投产的中央、省属国营工业企业有萍乡矿务局、萍乡钢铁厂、萍乡电厂、萍乡铝厂等,但相对来说工业门类较少。改革开放前二十年,萍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企业广泛分布于煤炭、机械、酿酒、陶瓷、电子信息、水泥等行业,其中最有名的是“三江、三矿、一瓷、一扇、一泥”——“三江”是指江西发动机总厂、江西矿山机械厂、江西机床厂,“三矿”是指三田煤矿、上官岭煤矿、焦宝煤矿,“一瓷”是指萍乡电瓷厂,“一扇”是指万龙山飞碟电扇厂,“一泥”是指市水泥厂。改革开放第二个二十年,随着环保、去产能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萍乡工业经济内部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传统产业有的逐步退出,有的改造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萍乡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中优化升级。1978年市属工业企业门类为11个,发展到2018年,在国民经济工业分类中,全市有32个行业大类,94个行业中类,139个行业小类。行业大类占全部工业41个行业大类的78.0%,门类较为齐全。

(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萍乡工业经过1300多年来的产业演进,逐步形成了“黑、白、灰、红、金”五大传统产业,即煤炭产业(黑)、陶瓷产业(白)、水泥产业(灰)、鞭炮烟花产业(红)、钢铁产业(金)。五大传统产业,按发展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为鞭炮烟花业、煤炭业、陶瓷业、钢铁业、水泥业;按目前发展规模大小依次为陶瓷业、钢铁业、鞭炮烟花业、水泥业、煤炭业。到2018年底,全市五大传统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271家,2018年实现销售收入609.54亿元,增加值139.54亿元,分别占全部规上工业的45.2%、60.6%和52.7%。

——煤炭产业。萍乡煤炭开采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1898年开办的“萍乡煤矿”是当时全中国十大厂矿之一,1911年产煤达111.6万吨,萍乡因此便有了“江南煤都”之称,全市煤炭产量2009年创历史之最,年产达1225万吨,占当年全省煤炭总量的41.1%。以后受资源枯竭、淘汰落后产能和去过剩产能三大因素影响,产量出现下降,特别是近10年,产量下滑非常快,年均下降率达17.7%,至2018年产量只有212.93万吨,产值只有14.43亿元。

——陶瓷产业。陶瓷生产在萍乡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先是宋代上埠人用土法生产碗、茶杯等日用瓷,后演变成生产电瓷和工业瓷,这两类瓷目前在全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中低压电瓷占全国的70%以上,工业瓷占全国的50%以上,因此芦溪县和湘东区分别被命名为“中国电瓷之乡”和“中国工业陶瓷之都”。目前这个产业呈“稳中向上”的发展态势,2018年底全市有规模以上陶瓷企业147户,占全部规上工业的24.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7.91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24.6%。

——水泥产业。水泥业属于近代工业,在萍乡生产的历史并不长,最早的水泥企业是市水泥厂,于1958年建成投产,其生产的“青峰”牌水泥和萍矿水泥厂生产的“久久”牌水泥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萍乡市内、江西省内甚至邻省都小有名气,企业产销两旺。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大办水泥业,最多时全市有水泥企业63家。进入新世纪后,受淘汰落后产能、环保等影响,水泥行业基本淘汰了传统的立窑,采用新型干法窑生产。一些小企业纷纷关停退出市场,一些企业改造提升,还有两家企业与央企对接,做大做强。这是目前传统产业中靠大联强做得最成功的产业。2018年底,全市有规模以上水泥企业13家,占全部规上工业的2.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94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2.8%。中材水泥、印山台水泥和南方水泥是目前全市最大的三家水泥企业。

——鞭炮烟花业。鞭炮烟花是萍乡工业发展的开山之作,发展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从家庭作坊到工厂化生产的过程,本世纪初高峰时全市有鞭炮烟花企业1100多家,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达10万以上。之后进行了整合和退出,到2018年底全市拥有鞭炮烟花企业39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48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5.7%;直接或间接从业人员达6万人以上,产品远销欧美、南美、东南亚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栗的烟花鞭炮在萍乡占有绝大份额,是全国四个主产区之一,被誉为“中国鞭炮烟花之乡”。2018年有鞭炮烟花企业346家,全年上交税金5.06亿元,占全县全部税收的26.3%,其中规上企业70家,当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91亿元。

——钢铁产业。钢铁业也属于近代工业,萍乡这个产业的主要代表为萍乡萍钢安源钢铁有限公司,其前身萍乡钢铁厂于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建成投产,2003年又扩大产能建成安钢,萍钢因而演变成萍安钢,2011年萍安钢实现历史最大销售收入227.6亿元,是全市目前最大、也是唯一过百亿的企业。2018年底全市有规模以上钢铁企业3家,当年实现销售收入201.05亿元。其中萍安钢实现销售收入近两百亿元,上交各种税收十余亿元,分别占当年全部工业的17.2%和32.5%。

(三)新兴产业不断加快孕育发展

建国初期至90年代,萍乡工业结构是以传统行业为主。然而,随着煤炭等资源的日趋枯竭,转型发展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2007年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并实施了“城市转型”战略,工业转型确立了冶金、机械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电子信息等十大接续替代产业,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步伐。2008年萍乡被列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转型发展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工业转型之路在内力和外力的双重作用下加快推进。

经过十余年的转型探索实践,萍乡已初步构建起了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材料、海绵、电子信息产业六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新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江西蓝翔重工有限公司、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萍乡有限公司、甘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江西大地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网是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萍乡龙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近年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快。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高于规上工业2.1个百分点,比2016年增幅提高1.3个百分点。2018年,全市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233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89.87亿元,比2006年增长1.79倍;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5%。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9%,高于规上工业10.3个百分点,比2017年增幅提高6.3个百分点,战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15.9%,比2017年占比提高4.2个百分点。三是装备制造业高速增长。2018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3%,高于规上工业11.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总量比1978年机械工业净产值增长了3097.3倍,年均增长率高达22.3%。

03

三、所有制多元格局形成,各类经济体竞相发展

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萍乡工业所有制结构基本上只有国有和集体两种形式。1978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全部为国有和集体企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随着企业改制改组、鼓励个私经济发展等政策措施的实施,全市工业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私营企业、民营企业、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工业迅猛发展,经济总量占比显著提高,多种所有制经济携手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

(一)公有制企业逐步退出

改革开放之初,萍乡工业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成分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1978年,全市458家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101个,占22.1%,集体企业357个,占77.9%;实现总产值37813万元,其中,国有企业占68.0%,集体企业占32.0%。2018年,全市6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只有6个,仅占1.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7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不足0.2%。萍乡的国有和集体企业通过改制、重组等形式,逐步退出了工业的历史舞台。

(二)私营企业发展壮大

1993年,工业经济类型统计进一步细化,私营经济开始单独统计。当年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构成中,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比为67.3:32.4:0.3。其中,私营企业单位数22个,固定资产66.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108.1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45.4万元,利润为亏损100万元,占工业总量的比重微乎其微。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鼓励、支持和引导,私营经济逐步成长壮大。2018年,规模以上私营企业数有410个,占全部规上工业的68.3%;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占比分别达到43.4%、43.2%和39.6%;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总量的46.0%,同比增长10.5%,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5.6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56.4%,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三)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企业增添活力

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仅4家,主营业务收入8724万元,利润总额281万元,分别占全部规上工业的0.4%和0.3%。之后的十多年间,随着萍乡经济外向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同胞和外商到萍乡投资兴办企业。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工业企业共有21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64亿元,利润总额3.46亿元,分别占全部规上工业的5.7%和3.4%,比2005年分别提高了5.3和3.1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到萍乡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同时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为萍乡工业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04

四、工业投资力度强劲,园区建设如火如荼

一是工业投资持续高位增长。70年来,萍乡坚定实施“主攻工业,兴工强市”战略,工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后劲增强,一大批新增企业的入规入统,不断为萍乡工业注入了源头活水。2018年全市工业投资较2005年增长19.7倍,保持了年均增长26.2%的较高增速。

二是园区建设加快发展。1992年,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标志着萍乡园区建设的正式启动。1995年,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2010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元,成为全市开发区的龙头和标杆。2001年,市政府批准成立芦溪工业园和莲花工业园,2006年,两个园区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并纳入国家四部委允许保留的开发区目录。2014年,湘东、上栗、安源经省政府批准认定分别成立了三个省级筹建园区,园区建设在全市实现了全覆盖。2018年,湘东工业园正式列入国家六部委发布的开发区目录。至此,全市共有1个国家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2个省级筹建园区,园区已经成为了萍乡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载体和工业开放发展的主阵地。

三是园区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2008年,全市开发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26亿元,利润总额13.72亿元,解决劳动力就业3.7万人。2018年,全市开发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8.5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1.82亿元,解决劳动力就业7.5万人,分别是2008年的3.8倍、5.2倍、2.0倍。园区工业平台的打造和快速发展,使全市工业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实现了工业发展从粗放式向集约集聚式的转变,有力推动了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回顾过去,萍乡工业砥砺奋进70年,既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也经历过发展的阵痛曲折,但总的来说,无论是从总量还是质量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萍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为萍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