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日里的玉湖公园。 (记者唐念东摄) “这几年萍乡的变化真的太大了,就拿我们这条小巷来说,以前道路坑坑洼洼,下大雨的时候路上两个大水坑,孩子要背着去上学。现在铺了柏油路,搞了海绵改造,路上不积水了,下雨天孩子们上学再也不会湿鞋了。墙上还画了墙绘,住着更舒心了。村里还有图书室,周末孩子们有地方去读书学习。”提起萍乡近年来的文明创建,家住安源区城郊管委会北桥村育才街的李先生连连感叹,“文明创建确实为我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直是萍乡人民热切的追求和期盼。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后,今年,萍乡市再一次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集结号”。 科学谋划,转型发展惠民生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让群众满意、让群众幸福”作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谋划,理清思路,定战略、定战术,定目标、定任务,定路径、定措施,排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路线图、责任状、时间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热情参与,推动文明城市创建不断走向深入。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形成了“工运摇篮、小城大爱”的城市品牌。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首要任务是发展。近年来,我市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借助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央企入赣”的东风,扶持壮大电瓷、环保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瞄准新制造经济、新服务经济、绿色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五大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发展“互联网+”、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集群壮大供给主体规模,让传统优势产业“老树发新枝”,浴火重生,擦亮了“中国工业陶瓷之都”“中国电瓷之乡”品牌。目前,已成功打造湘东区新型工业陶瓷产业集群、芦溪县电瓷产业集群等5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哈工大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落户,建设精密陶瓷产业园…… 多轮驱动之下,萍乡城市转型步伐坚定有力,“黑(煤炭)、白(陶瓷)、灰(建材)、红(烟花爆竹)、金(冶金)”等五大传统支柱产业“老当益壮”;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食品、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等新兴特色产业茁壮成长。同时,“互联网+”引发的“化学反应”,培育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8家,规模以上企业电子商务普及率超过80%。 产业的振兴,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老百姓的收入有所提高。尤其是新兴产业的崛起、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对环保的投入加大,“萍乡蓝”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萍乡日益成为一座老百姓安居乐业之城。 同时,经济的发展成为文明创建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继去年投入152.6亿元实施民生工程“八个全覆盖”之后,今年我市又推出了新一轮的民生工作“八大工程”,每一项都与群众衣食住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共建共享,提升群众获得感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我市始终坚持“用核心价值观铸魂,以人民为中心铸城”,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理念,通过创建让老百姓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从而赢得群众的真心支持、共同参与。 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设施。经过持之以恒、多管齐下的长期创建,萍乡城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颜值”日新月异。今年以来,又重点开展了食品安全、医疗卫生、交通秩序、社会治安、环境质量等方面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巩固提升。同时,深入推进平安萍乡、法治萍乡建设,保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大攻势,公众安全感位居全省第二,群众对公安工作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 家住滨河西路一居民小区的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实施海绵城市改造和环境治理后,小区原来的水泥路变成了透水混凝土路面,空气质量也比以前好得多。“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今年又安装了路灯,社会治安也越来越好,晚上出行更方便、更安全了,大家都很满意。”陈先生说,“在创建中,小区居民和志愿者一起参与垃圾清运、楼道清扫,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和谐了。” 改造小街小巷,治理水体污染,解决城市内涝,提升人居环境……萍乡的改变一点一滴渗入生活中。城市气质的提升,让居民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人们为城市奉献的意愿也更强了。在萍乡街头,每天早晚交通高峰,都可以看到身穿蓝马甲的交通劝导志愿者手执指示牌,在斑马线两侧协助维护交通秩序。不仅是在交通要道,在困难群众和空巢老人身旁,在留守儿童周围,在乡村学校,都能看到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志愿者,成为创建文明城市的新生力量。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志愿服务中心和志愿服务孵化基地,促进了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专业化、常态化、品牌化、多样化。据统计,到目前,全市已有60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有注册志愿者21.4万人,有超过30万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捐赠资金及物资折合近亿元。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仅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收获了萍乡市容的巨大变化,收获了城市灵魂的全新诠释,收获了萍城干群的勠力同心,也赢得了民心和百姓的好“口碑”。 “创建为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在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参与文明创建,希望我们的城市更加文明、生活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