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四 建国七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萍乡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全面推进萍乡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萍乡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铸就了一幅壮美时代新画卷。 01 一、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萍乡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科技研发投入大幅提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推动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科技事业发展、科教兴市和创新型城市等战略的实施,萍乡的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加。一是政府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大幅增加。1989年,全市财政总支出中用于科学事业的仅有54.2万元,占总支出的0.29%。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科学技术的达65288万元,比1989年增长1203倍;占总支出的2.66%,比1989年提高2.37个百分点;1989-2018年的年均增长为27.7%。二是社会资本对科技投入大幅增加。政府运用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模式,有效的撬动了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全社会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不断提升,为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8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1.46亿元,比2006年增长9.1倍,年均增长18%。其中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0.92亿元,占全市研发投入的95.3%。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即研发经费与GDP的比值)为1.14%,比2006年提高0.68个百分点,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 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创新成果彰显。2018年,全市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等各类创新平台达到45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3家、省级众创空间4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科技协同创新体2个,省级重点新产品计划12个,获批国家星创天地1家,省级知识产权(专利)孵化中心1家。芦溪县被评为全省创新型示范县,湘东区产业园获批全省“双创”示范基地,全市所获科技奖励和荣誉创近30年来之最。2018年,我市获批国家级项目6个、省级科技项目40多项,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重大专项1个。 2018年,全市规上企业科技活动机构218个,比2006年增加183个,增长5.2倍;有研发活动规上企业298家,比2006年增加264个,增长7.8倍;全市规上企业中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256家,占规上企业比重的42.8%,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占42.2%;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3902件和2535件。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引领支撑作用凸显。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创新能力水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以特种陶瓷制品新材料、化学试剂制造和光机电一体化的三大优势行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尤其是在经济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动能。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89亿元,是2006年的1.79倍。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5%。 截至2018年,全市共有128家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7家科技中小型企业,2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6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中材江西电瓷电气有限公司的“特高压输变电用棒形支柱瓷绝缘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市近三十年多来在全省科学技术奖励中获得的最高荣誉。江西蓝翔重工有限公司与中国矿业大学联合研发的《煤矿岩石井巷安全高效精细化爆破技术及装备》技术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填补了我市近三十多年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获奖的空白。 02 二、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国七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萍乡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总部署,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教育公平不断推进,教育结构不断优化,各项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实现了幼有所教,教有所学。 学前教育得到跨越式发展。建国以来,萍乡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逐年提高,发展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0%,提前10年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70%基本普及目标。2018年,全市幼儿园达739所,1976年仅为36所,增加703所;在园幼儿71323万人,1976年仅为2157人,增长32倍多;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学前教育规模不断发展的同时,各项软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师资队伍不断加强。2018年,全市各个乡镇均建立1个以上公办中心幼儿园,农村公办幼儿园覆盖率达44.1%。全市幼儿园专任教师数为4098人,生师比17.4∶1,学前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义务教育取得历史性进展。建国以来,我市不断加强义务教育,1986年我市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毛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取得了历史性进展。2018年,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7%,共有义务教育学校462所,在校生225689人。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于2002年以来一直保持达到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于2000年达到了108.4%后,一直保持100%及以上水平。2017年全市所有县、区及开发区均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提前完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定目标。 普通中等教育基本普及。2018年,全市普通中等学校数由1949年末的6所增加到2018年末的109所;专任教师数由1949年末的116人增加到2018年末的8886人;在校学生数由1949年末的2206人增加到2018年末的109562人。2018年,高中阶段教育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24%增长到2018年的99.8%。 高等教育加速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教育百废待兴,萍乡积极探索不断恢复全市高等教育体系。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高考以来,萍乡高等教育发展正式进入快速通道,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由1976年的166人增至1980年的1049人。萍乡教育学院于1982年成立,2013年升格为萍乡学院,2018年新增了一所大专院校,萍乡卫生职业学院;2018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3所,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28147人,专任教师1053人。 03 三、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建国以来,萍乡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繁荣,文艺创作精品不断,文物遗产有效保护,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全力推进,文化产业较快发展。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企业114家,比2010年增加了91家;实现营业收入66.14亿元,比2010年增长7.8倍,2011-2018年年均增长27.3%;实现营业利润7.60亿元,比2010年增长9.5倍,2011-2018年年均增长31.1%;从业人员1.93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1.69万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2018年,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个,比1952年增加4个;博物馆从建国初期的空白到如今的4个;艺术表演团体10个,比1952年增加8个。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市共有642家农家书屋,55个乡镇(街道)建成了综合文化站,80%的村(社区)建成了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广播影视传播能力显著增强。建国70年来,广播影视从以前单一广播媒体发展到现在的电台、电视台网络广播电视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构成的传播新格局,拥有无线、有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传输覆盖手段构成的现代化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形成“一个网站,一个手机客户端,两个广播频率,三个电视频道,四个官方微博,五个公众微信号”为主体的全媒体矩阵群。2018年,全市共有广播电视台4座,广播综合覆盖率99.41 %,电视综合覆盖率99.48%。 新闻出版图书藏量日益发展。2018年,全市出版报纸848.89万份;图书馆藏书量145.32成册,外借47.18万册,分别比1952年增长11.1倍和 14.2倍,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2018年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8点,比1982年增加了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比1987年增加了4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2018年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分别为萍乡春锣、萍乡湘东傩面具、莲花打锡、上栗传统烟花制作技艺,安源煤矿入选首批国家工业遗产;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个;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传承人17名。 文化精品创作源源不断。我市一直紧扣红色文化主题,结合地方特色和真人真事,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文化精品。萍乡采茶戏大放异彩,代表剧目《榨油坊风情》写入了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材,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中国文联戏曲表演“梅花奖”等奖项;《有事找老杨》获第五届江西艺术节玉茗花大奖;《将军还乡》作为全省唯一剧目入选文化部2017年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参演剧目;《将军归田记》入选文化旅游部2018年度剧本扶持项目;《并蒂莲花》同时入选省文化厅“2016年度文艺创作与繁荣工程跟踪孵化剧目”。曲艺作品萍乡渔鼓《身边老阿姨》获省第二届“赣鄱群星奖”,作为江西唯一入选的曲目,赴京参加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举行的“向党汇报——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我市先后生产了《有这样一位将军》《黄海怀》《老阿姨》《初心》等多部优秀影视剧,其中电影《老阿姨》获2016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大奖、2017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8年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电视剧《初心》获第29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这些优秀文化精品传播了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文化消费稳步提高。随着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不断增加。2018年,城市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3485.44元,比2013年增长59.0%,2014-2018年年均增长9.7%,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5.0%。 04 四、卫生健康事业成就辉煌 建国以来,全市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成效显著,全市卫生事业发展蒸蒸日上。 卫生资源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市卫生机构数由1949年的9个增加到2018年的140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数由1949年的3个增加到2018年的81个;床位数由1949年的46张增加到2018年的12319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的765人增加到2018年的13279人;其中医生数由1949年的228人增加到2018年的4467人。每万人口拥有床位数由1949年的0.69张增加到2018年的63.72张;每万人口拥有医生数由1949年的3.4人增加到2018年的23.11人。 医疗卫生改革成效显著。仅2018年,全市就先后出台了公立医院党的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科医生培养使用与激励、互联网+医疗健康、仿制药供应保障及使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等重大政策文件,全市组建多层次、多形式医联体13个,门诊次均费用、平均住院费用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6%、84.58%。新增75个病种按病种收费,病种总量达到161个。健康扶贫“六大提升计划”深入实施,贫困患者住院费用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下。30种重大疾病纳入重点救治范围,救治病种数量和救治人数稳居全省前列。在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下,我市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化,效果斐然。全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中我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芦溪县县级公立医院取得2014-2016年连续三年全省第一,2016年全国第四的成绩;在全省医院第三方满意度调查中,门诊患者满意度位列全省第1、医院员工满意度位列全省第1、患者总体满意度位列全省第2。 卫生保障效果显著。一是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全面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政策,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达98%以上,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近年来有效应对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仅2018年就成功处置4起突发传染病疫情,及时有效处置了手足口病、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疫情。二是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01岁提高到2010年的75.76岁,提高了8.75岁;人口死亡率从1964年的12.62‰下降到2018年的6.05‰。孕产妇和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住院分娩率100%,实现全覆盖,大大提高了孕妇分娩安全,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达90.66%,全市孕产妇死亡率降至4.52/10万,比2000年下降38.22/10万。儿童健康得到有效管理,2018年全市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8.55%,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降、儿童低体重率均控制在5%以内,婴儿死亡率降至2.53‰,比2000年下降24.27‰。 展望未来,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进一步推进萍乡社会事业全面健康发展,继续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筑牢萍乡百姓的民生幸福底线,让萍城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萍乡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