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投资篇】跨越腾飞七十载 萍乡投资谱新章

2019-9-27 16:31|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萍乡统计

摘要: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六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祖国奋力前进的步伐,萍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发展迅猛,投资建设规模大幅提升,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投资总量不断扩大,投资主体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伴随着祖国奋力前进的步伐,萍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发展迅猛,投资建设规模大幅提升,投资结构明显优化,投资总量不断扩大,投资主体不断向多元化发展,重点项目迅速落成建设,形成了一批新的拉动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基础建设、经济主体发展等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成绩十分显著。 


01


一、建国七十年发展回顾 

  回顾七十年历史,萍乡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可大致分为恢复发展阶段、较快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高速增长阶段和稳步增长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50-1978年)

 建国初期,全市投资以恢复建设为主,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全市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投资奠定了萍乡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是1949年的43.6倍,年均增长13.9%。


 (二)较快发展阶段(1979-1990年)。  

  改革开放初期,企业活力尚待提升,各项经济改革逐步启动,长期封闭的经济逐渐被激活,增速体现出较快的特点,但是总体规模较小。1990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1978年的5.1倍,年均增长16.3%。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2年)。        

 改革开放动力不减,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投资持续保持快速势头,2002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1990年的6.7倍,年均增长18.5%。 


(四)高速发展阶段(2003-2013年)。

  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从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质量来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13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02年的32.2倍,年均增长37.5%。 


(五)稳步发展阶段(2014-2018年)。

  改革开放的脚步愈加坚实,推进愈加深入,涉及的领域也愈加宽泛,随着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着改革开放的坚定步伐,固定资产投资也进一步发展,民间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都在不断增长,2018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13年的1.8倍,年均增长11.9%。



02

二、建国七十年辉煌成就

 七十年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和促进了全市各行各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总体发展迅猛

 七十年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5%,实现了跨越式突破。从各个历史时期来看,“一五”到“五五”时期年均增长9.2%;“六五”时期年均增长18.2%;“七五”时期年均增长9.7%;“八五”时期年均增长27.0%;“九五”时期年均增长12.8%;“十五”时期年均增长57.9%;“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26.7%;“十二五”时期年均增长19.9%,仅“十二五”时期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建国七十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额的将近五成。         

  (二)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尽快改变萍乡的落后面貌,我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七十年来,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大。到2018年,全市施工项目个数833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8.0%,占到全部投资的89.7%,固定资产投资从项目个数、投资规模等方面有了巨大发展,项目的大规模建设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极大提高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得到巩固和发展

  建国初期,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我市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投资和城镇投资,且由国有企业主导,1978年,以萍乡矿务局、萍乡钢铁厂和萍乡发电厂为代表的省属国有企业完成基本建设投资占我市基本建设投资的67.5%,剩余也由市属国有单位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绝大部分是通过计划经济的国家预算内投资和省自筹计划投资实现,市县自筹资金极少,仅占到9.4%,非公有经济投资几乎没有。改革开放后,我市多种所有制经济得到积极鼓励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较为活跃。上世纪80年代,以湘东工业陶瓷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在我市率先崛起,1983年,湘东成为江西省第一个乡镇企业产值突破亿元的县级区,跻身全国先进行列,湘东工业陶瓷产业占据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市国有投资比重逐渐下降,非公有经济投资飞速发展。2018年,全市实有私营企业27144户,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8.0%;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4.3%,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77.8%,非公有制经济成为了我市经济的主体。

  (四)农业基础地位巩固

  建国以来,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市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从政府到农户都逐渐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建立了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七十年间我市对水土流失、河道堤防进行了综合治理,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兴建了粮油、蔬菜、果品、畜牧等各种生产基地,尤其是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扶贫攻坚工作,农业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一批高标准农田、特色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移民搬迁及美丽乡村工程加快建设,做大做强了杜仲生猪、杂交水稻制种、武功山紫红米种植加工等农业项目;形成了县有特色产业、乡村有特色品种、户有致富项目的“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农业生产已逐步走向现代化、产业化。2018年,全市共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3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5.14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313个,比上年同期增加117个,合作组织成员达到7.26万户。

  (五)工业建设彰显活力

  工业是建国以来我市建设的主体,我市工业几乎是从无到有,基本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我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了以煤炭行业、钢铁行业和建材行业为主的重工业行业, 1978年,我市重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2%,且集中于少数企业中,以萍乡矿务局和萍乡钢铁厂为代表的省属7家企业全部为重工业,工业产值占全市重工业总产值的43.3%,职工人数占全市国有单位的50.6%。改革开放给我市的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经过多年发展,我市改变了少数企业一枝独秀,形成了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各规模工业企业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全市工业投资在投资中比重大幅提高,多年来一直保持在7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抓住发展机遇,依托资源优势,重点投资、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形成了以国家级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县区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工业发展平台,实现了工业生产力的集中布局,构筑了全市工业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格局,确立了“黑(煤炭)、白(陶瓷)、灰(建材)、红(烟花爆竹)、金(冶金)五大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在资源枯竭、产能过剩、环境保护等压力面前,我市大力改造和提升了五大传统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先进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五大新兴产业。

  坚持科技引领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科技创新建设经费,设立5000万元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投资引导资金。围绕产业体系领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并建立了5家萍乡发展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引进180多名院士、博士领衔的130多个科研项目落户,投资总额达150多亿元。全市企业聘请院校专家参与技术研发,开发新产品、新工艺达到900余项,2018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个,达到58个,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1家,达到128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3.0%,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增长20%、35%,全市所获科技奖励和荣誉创近30年来之最。

  在去产能中增动能。我市一方面快速推进供给侧改革,坚持“去产能”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主导资源采掘业呈下降趋势,2016年-2018年,全市钢铁行业实现去产能215万吨,关闭煤矿69个,煤炭产业化解产能394万吨。且钢铁煤炭行业资金投入从粗放型的扩大生产向技术改造升级转变;高耗能行业投资持续收缩,黑色金属冶炼和延压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造品制造业投资下降均超过10%。另一方面我市快速壮大新兴产业。芦溪电瓷产业集群有上下游及为产业配套服务的相关企业142家,具备研发和生产高端电瓷产品能力,低压电瓷产品更是占有全国市场75%的份额,超特高压支柱棒形占有全国市场90%的份额。湘东工业陶瓷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工业陶瓷的重要生产基地,以化工填料为主的化工陶瓷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的70%。上栗粉末冶金产业集群形成了集原料、生产、加工于一体的较完整产业链。安源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形成了以圆融光电、格丰材料为主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和重金属污染治理产业链。2018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8.9%,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0.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5.9%,较上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得益于我市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2018年,我市工业增值税增速增长27.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2018年,全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14.2%,高于全部投资3.7个百分点,全年我市PM10、PM2.5平均浓度较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13μg/m3、8μg/m3,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2.2%,比上年同期相比上升3.6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07%,位列全省第一, GDP增长8.7%,位列全省第五,绿色GDP含金量不断提升。

  (六)第三产业增长迅猛

  建国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市生活资料匮乏,居民服务业发展落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1949年,我市第三产业0.08亿元,占GDP的17.7%,到2018年,我市第三产业480.4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7.6%,七十年间,第三产业增长了6004倍,占GDP的比重提高了29.9个百分点,全年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43.5%。经过七十年的发展,我市第三产业层次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方式日益丰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传统服务业占比下降。我市居民在满足于吃穿住行等需要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2018年,我市的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投资增速下降,占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为0.8%、0.1% 和9.8%,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0.1个、0.1个和0.8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猛。一是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市除重点打好“红色安源”、“绿色武功”、“古色杨岐”三张牌,实现安源景区、武功山景区、杨岐景区三大文化旅游核心景区联动发展外,我市还新增一批格局大、品质高的休闲娱乐项目。如集休闲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润达国际;运动健身休闲场所的聚龙公园、玉湖公园;集民俗风情、园林景观的“仙凤三宝”农业休闲观光园等。我市居民休闲娱乐观光有了更多的选择。2018年,我市在建5000万元以上投资的旅游休闲项目48个,全年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1%、28%。二是文化产业活力不断增强。我市初步形成了文娱演艺、广播影视、印刷包装、文化旅游、动漫创意等五大主导产业。2018年,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完成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1.3倍。三是电子商务繁荣发展。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实施企业“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了企创电商大厦、飞天众创产业园、莲花县电商创业孵化基地等电商双创基地,培育了“黄家将”、“莲花老表”、“格林米特杜仲猪肉”等知名品牌,企创电商已入驻电商企业120余家,网优科技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 

  (七)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过去我市道窄路破卡口多,人车相拥步难挪;晴天扬尘雨天泥泞,城建较为落后。建国初期,我市公路通车里程仅有137公里,到2018年,公路总里程已经达到7800公里,是1949年的56.9倍,且高级、次高级路面占到公里总里程的86.0%,交通道路得到拓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城市骨架全面拉开,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国初期的一个建制镇拓展至73.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9.07%,位列全省前列。

  近年来,我市以大手笔加快城建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迎来新高潮。2018年,全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6.8%,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43.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14.2%,一大批项目如城市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工程项目、新城区路网工程提升改造等项目快速推进;脏乱差的大街小巷得到提质改造;萍莲高速正式启动;困扰萍乡多年的中环路建设加快推进;319国道和320国道城区段改造已经贯通;南正街棚户区改造顺利推进。尤其是近年来,萍乡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了城乡建设大变样,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使困扰广大人民群众出行的内涝之苦得以解决,而且还成为城市的靓丽景观。城市出现路面平、管道通、道路洁、路灯亮、线整齐、招牌美,街巷面貌焕然一新,我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连续三年获全国第一。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正从“全国试点”走向“全国示范”,整个城市品质、人居环境、市容市貌得到极大的提升。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