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就业篇】就业结构明显优化 工资水平大幅提升

2019-10-6 14:52|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萍乡统计

摘要: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十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历届萍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萍乡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奋斗、创新创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就业实现了从统包统配到市场化就业的跨越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十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历届萍乡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萍乡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奋斗、创新创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就业实现了从统包统配到市场化就业的跨越,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得以建立并完善发展。收入分配制度得以完善,职工工资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正大步迈向小康。


01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渐趋优化 

  新中国建立初期,就业体制实行的是“统包统配”模式,改革开放后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施了积极就业政策。就业规模得以持续扩大,结构也渐趋优化。

  (一)经济快速发展支撑劳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始终是保障就业的第一稳定器。建国初期,我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亿元,到2018年,GDP已经达千亿元,增长了278倍。与此同时,计划经济下的“统包统配”模式得以打破,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实施了积极就业政策。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总量成倍增加。2018年末,萍乡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120.2万人,比1949年的28.05万人增加了92.15万人,就业规模扩大了3.3倍。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建立使得城镇非私营单位中除国有、集体以外的其他经济类型单位职工从无到有,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得以壮大。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由1949年的“统包统配”时全民所有制的0.82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5.32万人,增加了14.5万人,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在岗职工翻了番,占城镇非私营单位职工的比重在2018年达到54%。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从无到有,至2018年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员达79.59万人,占到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达66.21%。

  (二)产业升级推进转型,就业结构逐步优化。

  建国初期,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农业占比较高,工业、服务业相对薄弱,第一产业占有绝对主导地位,1949年-1953年第一产业的占比达到90%以上,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为90.55:2.78:3.1。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工业化建设推进,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二产业占比由1949年的2.78%提高至1977年的23.92%。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为67.36:23.92:8.72。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萍乡逐步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真正走上了改革发展的道路,经济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向合理和优化,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推动了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迅速,对就业拉动作用明显增强。1978年至1990年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减少了8.46万人,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从13.03万人增加到29.13万人,年均增加1.34万人,年均增长6.9%;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4.46万人增加至10.55万人,年均增长7.4%。自1991年起,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增幅趋缓,从1991年29.85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47.69万人,年均增长1.8%;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至2018年末,已达45.81万人。2000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翻了两倍多,并在2010年超过第一产业,目前与第二产业相差不到1.9万人。目前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为22.21:39.68:38.11,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从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

  (三)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

  建国初期,私人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是“利用、限制、改造”和平赎买的政策,至1978年以前私人经济基本消失了20年。改革开放以后,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得到初步释放,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以来,单一的公有制结构被打破,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多样,非公有制经济、外资经济进一步的加快发展,外商、港澳台、股份制、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业人员从无到有并持续增加,就业规模不断扩大。至2018年,我市城镇非公经济就业人员达79.59万人,占城镇就业人员比重达到66.2%,私营、个体经济已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

  (四)适应需求,劳动者素质提高明显。

  新中国成立以来,萍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铁饭碗”逐渐打破,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竞争就业的新兴就业体制逐渐成为主流,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从客观和主观上对提高劳动者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客观上,企业面临着市场经济的竞争,同时随着新产业、新产品的发展和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对劳动者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主观上,劳动者为了适应岗位需求以及增强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积极主动地提升学历水平、增加技术认证、参加在职技术培训。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萍乡就业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为1.4%,小学及以下学历人员占41.5%。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萍乡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人口素质显著提高。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就业人口中大学(含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重达13.6%,小学及以下学历人员比重下降到18.2%。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就业人口中大学(含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重达到14.7%,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提高了13.3个百分点,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劳动者比例降至13.7%,比1982年下降了27.8个百分点。劳动者个人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02

二、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质量,职工工资收入显著提高 

  建国初期的工资制度是对整个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形成的,工资实行了从供给制到工资制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促进了职工工资制度的不断完善,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带动了职工工资水平的大幅增长。萍乡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基本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整体性转变。

 (一)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完善,有力保障职工工资高速增长。

  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刚刚恢复,工资实行的是供给制,至1955年,国内经济形势继续向好,由于物价基本稳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进行了工资改革,实施了货币工资制。到1956年,萍乡全民所有制度下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552元,比1949年的368元增加184元,年均增长5.9%。1957年至1977年,受自然灾害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全民所有制职工工资由595元增加到605元,20年年平均工资仅仅增加了10元。改革开放后,萍乡紧跟全国改革,以经济制度为重点,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在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调整和改革,不仅增加了职工的工资,更重要的是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鼓励职工“各尽所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85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首次超过了一千元,并于1991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8年分别突破了两千元、三千元、四千元、五千元、六千元。至1999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比1978年增加了6039元,增长了10.5倍,年均增长11.8%。跨入新世纪后,萍乡坚持科学发展,坚持稳中求进,不断调整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五”期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7%;“十一五”期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3.1%;“十二五”期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年均增长11.6%。

  (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工资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工资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明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全面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激发了经济活力,完成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全市国民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千万元跃升到2018年的上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78倍;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018年达71636元,比1949年全民所有制体制下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68元,增加了195倍多,工资收入的增长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

  (三)各种经济类型企业的发展,为工资增长提供不竭源泉。

  解放初期,个体私营经济没有生存空间,当时只存在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和集体经济,工资水平极低。至改革开放以后,萍乡逐步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革,为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城镇非私营单位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单位发展迅速(包括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其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从1995年的3188元,到2018年的63770元,23年间增长60582元,年均增长13.9%。个体私营经济从无到有,近年来,萍乡的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互联网+”大量涌现。“十二五”以来,萍乡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有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加快,企业盈利能力增强明显,进一步促进了各种经济类型劳动者劳动报酬合理、有序增长。2018年萍乡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3821元,与2011年相比,年均增长14.4%。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始终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重要目标,不断完善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