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人口篇】人口实现均衡发展

2019-10-6 14:53|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萍乡统计

摘要: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十新中国成立以来,萍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口发展在政策、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口总量增长逐步趋缓,带来了人口结构优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等 ...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十

新中国成立以来,萍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口发展在政策、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口总量增长逐步趋缓,带来了人口结构优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等变化,人口实现了均衡发展。


01一、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萍乡人口发展的历程主要分为1978以前的人口自然发展历程和1978年以后的人口有控制的计划生育历程到现在的人口均衡发展历程。

  (一)人口自然增长阶段(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革推动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1949-1958年全市总人口从67万人增加到86万人,期间净增19万人,平均每年净增2.1万人,年均增长2.8%。

  1959-1962年,由于全国性的自然灾害,全市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大幅上升,这3年全市人口净增0.41万人,平均每年净增0.14万人,年平均增长1.0%。

  1962-1973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出现了补偿性生育高潮,196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跃至37.13‰,1963年再猛升到42.5‰,成为建国以来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年份。随后各年份的人口出生率也都保持在20.0‰以上,一直到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后的1980年,出生率才跌破了20‰。全市人口总量由1961年的90.71万人增加到1977年132.23万人,净增41.5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6万人,年平均增长2.4%。

  (二)人口控制增长阶段(1978-2010年)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萍乡人口发展经历了有计划控制的先减速,再加速,逐步下降趋向平稳的态势。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政府开始把人口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人口出生率逐年稳步下降。到1990年,全市总人口达161.40万人。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26.69‰下降到1990年的17.15‰。1978-1990年12年间共增加26.33万人,年均增加2.19万人,年均增长率1.5 %。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61‰下降为11.27‰。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1991-2000年人口增长缓慢期。这一时期受生育政策影响,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由1990年的17.15‰快速下降到2000年的13.99‰,在死亡率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的11.27‰,下降到2000年的7.80‰。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此期间全市净增人口12.1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7%。

  2001-2010年,人口增长波动期。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在此期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7.5‰以内,十年中全市共净增人口8.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0.85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0.5%。

   (三)人口均衡发展阶段(2011年-2018年)

  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需要,自2011年起国家调整了生育政策,逐步放开了双独生育二胎政策,2013年起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到2015年下半年实行的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为全面人口均衡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二孩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现了拐点,

  2011年-2018年,人口增长低速期。在经济转型调整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等多方面影响下,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7.5‰以下。全市常住人口2018年末比2010年末增加了7.71万人,年均增长0.5%。几年中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跌破了7‰,受生育政策调整影响,自2015年底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落实,2016年起自然增长率得以回升,2017年回到了7.5‰。

  历经70年,萍乡人口总量占全省人口总量的比重为4.16%,人口年均增长1.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8%)。


02

二、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

  随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萍乡的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转变,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年轻型人口类型向老龄化类型转变。特别是改革开放至今,受计划生育政策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的影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态势,但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到位,近两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得以回升,人口年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一) 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

  建国初期,受当时人口政策的影响,1949年全市人口出生率高达27.83‰。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使得萍乡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属年轻型。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生育率的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人口年龄结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从人口发展历程看,0-14岁年龄段的人口一直呈现下降,老年人口呈现上升趋势:在1964年时0-14岁少儿人口比重达42.4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仅3.35%,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年轻化。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初期的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0-1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37.7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4.58%;1990年-2000年10年间0-1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下降了7.96个百分点;2000年后比重下降幅度放缓,到2010年时0-1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下降为19.79%,十年间下降了3.8个百分点。至201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8.39%,与1964年相比提高5.04个百分点;至2011年生育政策的调整后,0-14岁年龄段人口开始得以小幅回升,至 2018年末,全市0-14岁少儿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8.92%,与2010年相比八年间下降了0.87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明显放缓。而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0.67%,与2010年相比八年间上升2.28个百分点,高于前十年的增速。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至使人口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

  (二)劳动年龄人口增加放缓,劳动力资源仍然丰富。

  建国初期,受自然灾害等影响,当时的人口死亡率在10%以上,到1964年时,劳动年龄内人口(15-64岁)比重只有54.2%。随着60年代人及70年代人陆续进入劳动年龄行列,到1982年时萍乡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达57.69%;1990年由63.13%上升到2000年69.72%,十年间提高了6.59个百分点;至2000年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增幅明显放缓,由2000年的69.72%到2010年的71.82%,十年间提高了2.1个百分点,后十年的增速明显低于前十年。自2015年起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开始出现小幅下降,至2018年末,15-64岁占常住人口比重为70.41%,比2010年下降1.41个百分点。虽然比重有下降,但由于萍乡市人口总量是保持递增趋势,如 2011年起萍乡落实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5年全面落实施行二孩政策,至此,萍乡生育政策完成了从一孩向二孩的转变,随着“二孩”政策的影响,近两年萍乡的出生人口有所增加,出生人口稳步上升,0-14岁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趋势将得到扭转,有利于缓解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趋势,改善整个人口的年龄结构,为全市经济社会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03

三、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健康水平普遍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萍乡人口身体素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发生了质的飞跃。一是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得以延长。建国初期的人口死亡率在8‰左右徘徊,在1960年自然灾害那几年中死亡率达到了12.62‰。到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全市人口死亡率下降至5.82‰,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7.01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201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上升到75.76岁。二是百岁以上老人数量增加。百岁老人从无到有,自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开始,萍乡有百岁老人13人,到2010年,全市有百岁以上老人46人,是2000年的3.54倍。另从普查数据可看出,两个年龄段的老人在提高: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60岁以上老人占比为7.12%,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4.57%。2018年,60岁老年人口达15.62%,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10.67%。

  (二)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当家作主,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人口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大幅提升。拥有较高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文盲人口大幅减少,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一是全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提高。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我市12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岁占总人口比重达23.63% ,到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时,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下降为14.9%。而其他各种文化程度人口都有成倍增长,如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0.31%,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53.76%,受中等教育(初中、高中)人口占28.53%,人口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17.40%。到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7.49%;具有中等教育(含初中、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比重为62.56%;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为27.81%。到2018年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5年,比1982年的5.4年提高了4.15年。二是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 ,文盲人口大幅减少。2010年,全市文盲人口(6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61万人,同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7.40%下降为2.13%,下降了15.27个百分点。


04

四、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人口的空间分布也逐渐向城镇聚集,人口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大幅提升。

  (一)城镇人口不断增长,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的年份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2018年,萍乡城镇人口比重由18.28%上升到69.07%,提高了50.7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7个百分点。2000年全市城镇人口为67.5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39.18%。2000-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由67.55万人增加到109.73万人,十年内共新增城镇人口42.18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22万人,城镇化率由39.18%提高到59.17%,平均每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11-2018年,全市城镇人口由113.49万人增加到133.52万人,7年共新增城镇人口20.03万人,城镇化率由60.77%提高到69.07%,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虽然这一时期城镇化发展速度要低于2000-2010年间,但这是在城镇化质量更高水平上的增长。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我市经济和人民生活质量持续增长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家庭户规模趋向小型化,“三口之家“成为主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家庭结构带有浓厚的封建制度色彩,呈现家庭人口多、子女多、祖孙三代四代同堂的格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少生优育逐步成为现代家庭组合的导向,小型化家庭户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主体。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户规模呈逐步缩小趋势。1982年人口普查时,全市家庭户规模为5.1人,到二十世纪90年代初又减少为4.53人,2000年再减少为3.91人,2010年减少为3.69人,2018年减少为3.52人。二是以两代户为主要特征的小型化核心家庭占主体。从家庭代际关系看,至2015年二代户家庭所占比重为49.2%,这就是说,相当于一半的家庭为“三口之家”小型家庭,同时,随着住房条件改善和家庭生育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家庭“裂变”为小家庭,“两口、三口”成为现代家庭的主流,家庭户规模趋向小型化。如今,随着住房条件改善和家庭生育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家庭“裂变”为小家庭,“两口、三口之家”成为现代家庭的主流,未来还将出现更多的单人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等特殊家庭。

 七十年来,萍乡紧跟国家政策步伐不断修订完善人口政策,实现了全市人口健康均衡发展。着眼未来,仍要准确把握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保障和基础性支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