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国庆阅兵式上的萍乡面孔

2019-10-14 06:34|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萍乡日报

摘要: 吴宏昌(前排左一)通过天安门广场当铿锵有力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受检阅的战士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坚毅的眼神、挺拔的身姿,无不在向世人传达着新中国的伟大和强盛。在此次国庆大阅兵中,不少萍乡面孔 ...


吴宏昌(前排左一)通过天安门广场

当铿锵有力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受检阅的战士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走过天安门广场,坚毅的眼神、挺拔的身姿,无不在向世人传达着新中国的伟大和强盛。 

在此次国庆大阅兵中,不少萍乡面孔让萍乡人民兴奋不已。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萍乡骄傲”分别是:黄艳辉,联合军乐团副团长;杨妙君,联合军乐团六大队副政委兼小号演奏员;陈佳玉,联合军乐团军鼓队员;喻婷,联合军乐团小军鼓演奏员;谢东武,武警部队方队13排第14名;吴嘉炜,海军方阵第4排;易友,野战防空导弹方队;钟勋,坦克方队任车长;汤斌,特战装备方队驾驶员;谢永超,联勤保障部队方队第7排第4名,等等。走在领导指挥方队的两位英姿飒爽的年轻军人,他们一位是吴宏昌,另一位是舒一昕。 

“吴宏昌同志,参加庆祝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位领导指挥方队第8排面第1名,光荣接受检阅,特发此证。”曾就读于萍矿一中的吴宏昌,与来自军委机关、各大战区、各军种和武警部队的30多名将军、400多名从副连跨度到副战区级的领导干部一起,身着陆、海、空、火箭军和武警部队等军种服装,成为我军阅兵历史上首次组建的领导指挥方队,震撼亮相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

吴宏昌2003年毕业后考入某军官学校,目前在安徽某部队服役,他激动地告诉记者,7个月的阅兵训练,虽然经历了烈日的炙烤、汗水的洗礼和疼痛的折磨,但阅兵让他强化了初心使命、磨砺了意志品质、锤炼了作风纪律,“正如歌曲唱的那样,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会感到珍贵。我想加一句,生命里有了阅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会感到光荣。”

舒一昕

1990年出生的舒一昕,2008年考入武警工程大学,现服役于武警后勤学院院务部警勤中队。此次阅兵式上,他出现在领导指挥方队14排。舒一昕说,天安门前96米、128步,要做到352人如一人通过,唯有苦练。舒一昕在营训练的190多天里,春斗细雨、夏顶烈日、秋迎大风,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0点才回宿舍,“膝盖练到弯不下去,虽然疼得揪心,但我咬牙坚持,因为参加阅兵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中国军人的形象以及新时代军人的担当。” 

据舒一昕回忆,当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领导指挥方队时,他的内心感到无比激动,觉得所有的汗水与付出都是值得的。待方队整齐通过天安门广场,往回齐步行进到石碑胡同时,耳边传来群众的高呼:“你们辛苦了!”“你们是最棒的!”队伍经过某个小孩时,小孩突如其来的敬礼,差点让这位铁骨柔情的军人感动落泪。

10月1日上午,舒一昕的家人和亲朋好友一起早早坐在电视机前,当看到舒一昕所在的方队出现时,大家都激动不已。“5月时,当我知道儿子要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时,我心里比吃了蜜糖还要甜,激动得几天都睡不着觉。”舒一昕的父亲舒斯洁说道。

挺拔的身姿背后,是难言的辛苦训练,但每一位军人战士都把参加阅兵看成无上的荣誉,在世界的注视下,一张张饱经历练的黑色面孔,他们代表国家、代表家乡、代表集体,纷纷用行动为祖国生日献上自己的祝福。

陈佳玉、喻婷,军中姐妹花


1949年 柳持民:“我参加了开国大典” 

记者赵礼靓文/摄

柳持民向国旗行军礼

10月1日上午10时,在鸡冠山豆田农博园初心堂,当投影大屏幕上国歌在天安门广场奏响,一位身穿黄色戎装、头戴军帽、胸前挂着勋章的九旬老兵,在旁人搀扶下缓慢站起,向着迎风飘扬的国旗行军礼。他就是参加过开国大典和抗美援朝的老兵柳持民。 

1925年,柳持民在鸡冠山乡恢柳村一个农民家庭出生,从小表现出读书天赋的他曾辗转多地求学。1949年1月,他加入人民解放军,并被推荐到华北军政大学第六分校学习,学校就在北京安定门外的皇寺。在校期间,他努力学习,积极参训,很快便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柳持民(前排右一)收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

据柳老回忆,1949年9月30日,他接到通知,得知第二天全校师生都要参加开国大典,他激动得到半夜才睡着。10月1日天刚亮,他和全校2000余名师生步行来到天安门广场,列队等候开国大典开始。回想起开国大典当日的盛况与感受,即便已经过去了70年,柳老仍然记忆犹新:“我记得当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现在天安门城楼时,我的周围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口号声。我们学校的队伍就站在天安门正对面的地方,我能够清楚地看到毛主席,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幕,内心感到无比激动。” 

观看完70年国庆大阅兵,这位耄耋老人略显激动地说:“自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祖国已经变得越来越强大。今天是我们祖国的生日,在此祝祖国繁荣昌盛,更加兴旺!”

2009年 崔心皓“:发动机转速,我一听就知道是多少”

记者赵礼靓

10月1日,盛大的阅兵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纷纷围坐在电视机前,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庆生。在市区一居民家发生了感人的一幕——曾作为机动雷达方队驾驶员亮相2009年国庆阅兵的老兵崔心皓,带领3岁半的女儿崔婧萱一齐向阅兵方阵行了一个坚定有力的军礼。当天,崔心皓向记者讲述了他参加2009年国庆阅兵仪式的故事。

“历时9个月,从头到尾都在淘汰人”

雷达兵是祖国的千里眼,是蓝天的守护神。90%以上的雷达部队驻扎在边漠海岛或高山之巅,发挥着对空警戒和作战引导的作用,因任务的特殊性,雷达部队长期以来一直充当幕后英雄,知之者甚少。

“机动雷达方队,由空军雷达兵某旅装备为主进行抽组……”2009年10月1日,雷达兵揭开神秘面纱,首次驾驶多种型号的雷达车驶过天安门广场。崔心皓告诉记者,2009年1月12日,经过无比严格的审核选拔,他从2000人的部队中脱颖而出,与其他5名队友一齐来到天津。同年1月14日,训练第一天,作为南方兵的他不习惯北方的气候,训练35分钟左右就冻得两眼发黑。 

“在此之前,我们国家已有10年未在首都举行过阅兵仪式,许多参加阅兵的部队都没有经验,所以训练时间极长,整整9个月,从冬天训练到夏天,从头到尾都在淘汰人。”两个月后,集训部队又来到河北承德,作为记忆中最冷的集训地,崔心皓依稀记得,当时室外零下十几摄氏度,4月1日时,积雪已经及膝深了,他们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坚持训练,期间还陆续有队友被淘汰。第一天被冻晕后,崔心皓暗下决心,再苦也要坚持下去“,一定要坚持到最后,坚决不能被淘汰。”后来在阅兵村,表现出色的他被三军联合指挥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崔心皓与雷达车合影

“每一个动作都是精雕细琢” 

首次亮相阅兵仪式,机动雷达方队基本是从零开始,一步步摸索向前,因此训练格外艰苦“,每一个动作都是精雕细琢”。 

据崔心皓回忆,当时阅兵最深的感受是他虽能用眼角余光看到队列旁万分兴奋的人群,但他的内心无比冷静,眼里只有两条线,一条行进线,一条标齐线。他必须通过标齐镜上的分化线与左侧玻璃上的标齐线的重合瞄准基准车的行进线,并且借长期训练以来形成的肌肉记忆,极精准地控制油门,完成三线合一。 

“四辆车齐头并进非常难,我们的车要求在36秒内行驶96米。训练到后来,发动机的转速,我一听就知道是多少,一脚下去,我就知道是在1200转至1220转之间,正好完成这个要求。”此前,崔心皓已在通州阅兵村训练过无数次,同样训练已久的还有持枪动作,成千上万次训练,让他的左手虎口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崔心皓带着女儿向阅兵方阵敬礼

“所有人都在挥手欢呼”

崔心皓仍然记得,10年前,当自己驾驶着雷达车完美通过天安门广场,周围欢声雷动,“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在世界的注视下,我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一股特别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返回途中,崔心皓经过一座高架桥时,发现桥边几家店面门口站满了围观群众,于是他将手伸出窗外比了个大拇指,原本振聋发聩的欢呼声更加热烈了,“所有人都在挥手欢呼,我当时就感动得热泪盈眶。”

崔心皓说,“10年前我以一名军人的身份在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10年后的今天,我以一名普通群众的身份,在我的家乡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身份不同、地点不同,但是心愿是一样的,祝福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盛,祝愿我们的人民越来越幸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