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第六个全国扶贫日。目前脱贫攻坚进入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曙光在前、重任在肩,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市作为老工业城市,不仅要努力探索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更要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实际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几年来,一份份辛勤付出,换来了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显著成绩。截至目前,我市累计脱贫17855户66201人,贫困人口由75621人减少至9420人,贫困发生率由5.09%降低至0.63%;全市110个贫困村(含3个深度贫困村)全部退出销号;莲花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全面压实脱贫攻坚责任 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役。几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齐抓共管、各司其责,全面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直接抓、部门行业合力扶、帮扶单位倾心帮、党员干部结对包,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出台了《萍乡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萍乡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脱贫攻坚工作职责》,明确了市县乡村各级主体责任。全面健全完善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机制,同时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整治脱贫攻坚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仅2018年,全市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527起626人,党纪政务处分282人,问责129起138人,问责党组织17个,通报145起194人。 打造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针对贫困户实际情况,我市做到因人而异、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不断改进帮扶方式,提升“造血”功能,打造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解决突出问题,补齐短板,建立覆盖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5322人次3184.03万元;全面筑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四道保障线”,实施10种大病免费救治和20种大病专项救治,累计报销补偿贫困患者医疗费用3.44亿元;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已完成3815户贫困户危房改造,贫困人口住危房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完成搬迁入住1967人。聚焦“两业扶贫”提质量,大力推行“五个一”产业扶贫模式,积极倡导“一领办三参与”扶贫产业合作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高产油菜、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贫困户年均产业增收2600余元;培训贫困劳动力12984人次,就业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劳动力1055人;公益性岗位和扶贫专岗吸纳贫困劳动力5525人。聚焦基础设施优环境,新农村建设贫困村布点264个;推进交通运输、水利、农村电网、信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升;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放社会保障资金4亿余元,解决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推进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融合发展,规范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累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22.56亿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15亿元。 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助推脱贫攻坚 不断健全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助推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扶贫领域资金66.8亿元,保障了脱贫攻坚资金需要。市县均单独组建了扶贫办公室,全市有脱贫攻坚任务的57个乡镇(街、管委会)和636个行政村均按照要求设立了扶贫工作站(室),确保脱贫攻坚在基层有人做事、有钱办事。全市选派了驻村“第一书记”635人,安排了近1.5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实现了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全覆盖。同时,我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利用全市民营经济面广量大的优势,扎实推进“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参与帮扶企业达245个,结对帮扶行政村达366个,实施帮扶项目683个,投入帮扶资金1.52亿元,受益贫困人口3万余人。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十大扶贫工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如今,一幅步履铿锵齐奔小康的动人画卷正在萍乡大地徐徐展开,展现着这片红色热土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