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菲 阳明先生两咏濂溪祠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筑室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明弘治十三年(1500)进士。明正德年间初,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诛。阳明先生于正德五年(1510),调任江西庐陵(今吉安)知县。这年,他从贵州回到家乡浙江余姚省亲后,入赣赴任。途经萍乡县芦溪镇,特意作短暂逗留拜谒濂溪祠。濂溪祠系民众敬重宋庆历年间任芦溪监税五年、且传授理学的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所设立,并供读书讲学,即最初的濂溪书院;民众又将境内一桥命名为宗濂桥,以示纪念。祠设在芦溪官道旁,杂于民居之间,阳明先生步入祠内正厅,肃立于周敦颐木雕像前作揖致礼。此时,祠内主事者走过来,见此人气宇不凡,轻声言道:“请问先生来自何方?”阳明先生答曰:“浙江余姚人王守仁。”主事者一惊,心中道:阳明先生!立即满怀敬意地引导,在祠内巡视一遍,然后请阳明先生入室,茶水招待,交谈一番。主事者想请阳明先生留下墨宝,试问道:“阳明先生,可否为祠题匾?”“题匾不敢当,留一首诗如何?”主事者欢喜地展纸研墨。礼拜周敦颐的诚挚情感在阳明先生心中翻滚,吟哦再三,挥毫写下《萍乡道中谒濂溪祠》: 木偶形骸恐未真,清辉亦自凛衣巾。 簿书曾屑乘田吏,俎豆犹存畏垒民。 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解传神。 千年私淑心丧后,下拜春祠荐渚苹。 写毕,阳明先生默念一遍后,言道:“不成敬意,表述心迹而已。”主事者礼送阳明先生出门上路,频频招手告别。 尔后,阳明先生任庐陵知县期间,往返路过萍乡,他再次拜谒濂溪祠,再次与祠内主事者会晤。这回不同于前次,主事者礼请阳明先生与祠内读书的学子见面,学子们争先恐后地请教学问,聆听这位名儒释疑解惑。阳明先生意犹未尽,诗思汹涌,又作了一首《再过濂溪祠用前韵》: 曾向图书识面真,半生长自愧儒巾。 斯文久已无先觉,圣世今应有逸民。 一值支离乖学术,竟将雕刻费精神。 瞻依多少高山意,水漫莲池长绿苹。 阳明先生两咏芦溪濂溪祠的诗传抄甚广,与阳明先生同系弘治年间进士的江西巡抚孙燧、江西袁州知府徐琏各作次韵和诗,留下了濂溪书院历史上的一则唱和佳话。 严嵩瞻拜濂溪祠 萍乡县芦溪地区,山峦夹着一马平川的沃野,古代被称为“粮仓”,并且酿酒业发达,乃富庶之地。三国时期吴宝鼎二年(267),萍乡置县,县治设在芦溪,初唐才迁徙。故此,宋代芦溪仍设有税务机构。周敦颐于宋庆历元年至四年(1041-1044)任芦溪监税,相当于现今的基层税务所所长,负责收取芦溪地区的盐酒税金。他调离后,芦溪民众景仰他的道德文章和感恩他传授理学,设立濂溪祠,并供读书讲学,即最初的濂溪书院。明代文人张弼诗中有“一官监洒税,千古建香祠”之句。 与阳明先生同为弘治年间进士,比阳明先生小8岁,但却比他多活了39年的江西分宜人严嵩,历来被讥为奸相,口碑甚差。公允而论,严嵩的文笔、书法尚可。他在任期间,某年从京城取道湖南回家乡,在萍乡县城停留时,从知县那里悉知途经芦溪地界,可去拜谒濂溪祠。那时,严嵩权力并非显赫,因为他于嘉靖二十年(1542)62岁时才任英武殿大学士,入阁,专国政20年,官至太子太师。因此,那时他虽为京官,但处事还比较收敛低调。他来到芦溪濂溪祠拜谒,对周敦颐景仰有加,崇敬不已。拜谒毕,他与祠内主事者交谈,了解当年周敦颐在芦溪任监税的轶事,以及芦溪地区的风土人情等。主事者知道严嵩乃京官,便客气地请他留点墨迹。严嵩沉吟片刻,写下一首《芦溪谒周濂溪祠》: 古镇无监税,高贤有奉祠。 位卑名德重,世远士民思。 风月芦溪迥,衣冠宋代遗。 停骖肃瞻拜,敢惜去程迟。 离别濂溪祠时,严嵩一步一回头,登上马车后还拉开车窗布帘,深情地凝望。 平心而论,此诗表达了严嵩瞻拜周敦颐的一片至诚,尊他为“高贤”,赞扬他“位卑名德重”,敬重他身后获得“士民思”,感叹芦溪古镇再也无这样有声望的“监税”了。因此,严嵩恭恭敬敬地停下马车,端庄肃穆地进入濂溪祠瞻拜,何惜耽误了行程。 后来,严嵩随着官职越来越大,操纵国事,玩弄权柄,飞扬跋扈,不得人心。最终被革职,家产没收,晚景凄凉,病死家乡。但是,芦溪民众并未否定严嵩的这首诗,流传下来了,体现了芦溪民风淳厚,不以人废言,而是尊重濂溪祠历史上的这则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