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小镇的嬗变

2018-11-12 12:09|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

摘要: 吴向丽  我的家乡彭高镇在上栗县最南端,是“上栗南大门”,被称为萍乡的后花园、栗南的桥头堡,与萍乡城区相毗邻。从小到大,直至如今参加了工作,我都没有离开过家乡小镇。在我的印象里,彭高虽镇域面积不大、人 ...

吴向丽

  我的家乡彭高镇在上栗县最南端,是“上栗南大门”,被称为萍乡的后花园、栗南的桥头堡,与萍乡城区相毗邻。从小到大,直至如今参加了工作,我都没有离开过家乡小镇。在我的印象里,彭高虽镇域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几十年来,勤劳的乡亲们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这片热土上开创出一番新景象。

  交通更通畅

  让时光倒流20多年,这个乡间小镇曾经是如此的闭塞与落后。记得一条泥泞而破烂不堪的马路,是小镇唯一通往外界的通道,一天仅4趟公交车从市区城南车站发车。那时,我和哥哥考上了萍乡师范,刚到学校时十分想家,星期五下午放学铃声一响便赶紧冲出校门,跑到城南车站去搭最后一班车。有一次,老师下课延时了一会儿,等我和哥哥急急忙忙赶到车站时,班车已经离站很久了。我们只好步行回家,走了近两个小时,回到家时两腿已经瘫软。

  曾记得,以前从彭高到上栗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那个时候只有走长平佛子岭那条路,既漫长又曲折,如果我们要去开会或参加活动,必须头天去上栗住上一晚,否则就会迟到。而今在彭高,319国道贯穿南北,我们到上栗只需40分钟车程;市内公交18路也已直通集镇,隔10分钟来一趟的公交车来来往往。更令人高兴的是,沪瑞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且公路入市区连接端口又在彭高境内,想去长沙等地极为便捷。2015年,沪昆高铁全面通车,萍乡北站就设在彭高境内,成为连接赣西地区最便捷的枢纽站;而宽阔的水泥公路已是村村通达,直接到户。

  改革开放40年间,家乡小镇从一条狭窄的泥土路到多条宽阔的柏油路,再到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甚至进入“高铁时代”,真是恍若做梦,人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都在眼前实现,令人赞叹。

  校园更美丽

  彭高镇有9个行政村,每个村子不是很大,但为了方便孩子们求学,村村都建有一所小学。从前由于贫困,小学的校舍大都由祠堂或地主家的宅院演变而成,教学设施更是匮乏:黑板是用泥糊在墙上,将一些黑土漆刷在上面;课桌椅则是用一些破旧的木板拼凑而成。记得我就读的彭高中心小学就是由地主家的大宅子改建而成,当时的校舍是由土砖、木楼夹杂着一点点红砖搭建的,校园里唯一的景色就是两棵大桂花树。后来我升入彭高中学。中学校舍建在一座小山上,来学校的路是泥泞不堪的土路,中间有一段路是又长又高的坡,因为路面太烂,坡度很陡,以至于经常有些骑自行车的学生从坡上冲下时把握不住,连人带车冲进旁边的稻田里。直到2006年,投资350万元的香港中国星火基金会陈中伟彭高中学竣工并交付使用,彭高中学从原来的小山上搬到如今平坦的地方。

  改革开放为家乡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9个行政村新建的小学校舍拔地而起,师资配备强大,教学设施与时俱进:有塑胶跑道的大操场,崭新整齐的课桌椅,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一应俱全。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享受着改革开放给他们带来的最好教育。

  精神更充实

  曾经家乡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天除了在田间地里劳作,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休闲或玩耍。记得小时候的夏天,天黑后大人们在闷热的屋里呆不住,便搬出竹椅子、竹床放在屋外土坪里,手拿一把老蒲扇,津津有味地聊到夜深才回到家里睡觉去。我们小孩子就淘气得很,当有月亮的日子里,我们或是趁着月光玩抓坏蛋的游戏,或是手举火把走很远的路,跑到条件好的人家里去看电视。

  改革开放后,科技种田增加了产量,机械化生产让农民解放双手,人们开始有更多的精神追求。他们已不满足唠嗑、打牌、看电视等简单的娱乐生活,而是主动参与书画、健身、文艺表演等高品位的文化活动。茶余饭后,人们走进阅览室,读书看报增长知识;走进休闲广场,唱歌跳舞运动健身;走进文化礼堂,或对弈或练习绘画书法……农村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精彩。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