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水河畔新发展 政协委员看变化系列 这是一场极具人文情怀的行走,用脚步丈量母亲河。时间跨度36天,萍乡日报开辟专栏报道,萍乡广播电台993交通文艺频道直播跟进;途经4个县区16个乡镇街(管理处)53个村近200个村民组,徒步行走河道84.1公里,实际徒步路程242公里;活动参与者260人次,形成看变化手记10篇、考察报告2份、社情民意反映3条、现场向有关乡镇和部门反映情况线索6条,目前已解决其中3个问题、撰写考察笔记60篇约7万字、录制视频时长近100小时、拍摄图片约2000张;制作萍水河主干河流全程全景VR1部。考察笔记(30-35) 传说双凤桥 文/杨启友 上午9点40分,大巴车将我们一行送达头天考察终点,今天考察始点:桥头村双凤桥。 较前两次考察,今天有些特别,一是天气好,毒辣太阳躲进了云层,没有灼热皮肤的暴晒,刺眼的强光也隐遁而去,景物看起来安静温和,河水也显得格外幽静;二是人员增多,考察队员本身人数较以往有所增加,另外还增加了非考察队员的社会志愿者组织人员,特别是,市政协副主席领导第一次走进了我们的队伍,与大家一起沿河全程徒步考察。 考察开始时,是情绪高涨点,在升起无人机黄蜂一般的鸣叫声中,大家依次列队桥头,兴奋叫嚷着拍下第三天考察开始纪念合影。 这座双凤桥,对于今天行程,有着分时段的意义,而在地理位置上,也是两个乡镇分界标志点。昨天走过来的路程那边,属于上栗东源乡范畴,而过了双凤桥,往下走的行程就为赤山镇管辖。 双凤桥名为何来呢? 当立桥头拍照时,有队员指着面对属于桥头村前方突起的一峰说,看,那座山,有两个山头昂起,像不像两只凤凰腾翅要飞,那就叫双凤山。 双凤桥由于建在双凤山旁,是为得名原因之一。 另外还有说法,说卧于桥头河的这座桥为老石桥,由于河面宽阔,在设计时,考虑做一个桥孔不够,就设计成双孔石桥。石桥建成,精工细磨,特别是两个半圆桥孔,卧于灵透水面,远远望去,轻巧钟灵,晃如两只神鸟娉婷于水上,驼负着石桥振翅欲飞。 如此,久而久之,人们便以双凤之名称呼它。 而今天,对于双凤说法,大家衍生另一种解释。说双凤桥是指这里有两座桥,一旧一新,一大一小,一高一低,并排齐立,比翼双飞,看上去像两只鸟儿扇动翅膀,横卧河道,引渡着南来北往经过这里的人们便利出行。 呵呵,这种创说,虽牵强,但也别具匠心。 老桥得以保留,见出桥建设得科学,久经风雨考验,岁月洗礼,渡过无数行人而仍然结实耐用,保留下来既可继续发挥作用,更保存了文化历史,村子沧桑;新桥建成,是因时代发展,老桥已不能满足使用需要,行人车流来往穿梭,其载重,其宽度,其强度,都需要有更为现代与宽阔的桥梁来替代,在政府投入,百姓出力情况下,一座现代的钢筋水泥大桥应运而生。因此,就有了桥头村这一时代新气息、一古老厚风韵的“双凤桥”并肩展翅存在,将传说与现实、演绎与创造、实用与象征,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大胸怀、大视野乡村风度往下继续一代代流传。 沙陂绿水 文/杨启友 气候的宜人催发情怀的柔软,行走今天的河道,我像一只采集蜂蜜的蜜蜂,对一花一草兴味浓厚,对大自然涵养美景美物的胸襟更持无限感激。 看,丝瓜花爬满支杆多么安静;瞧,过路黄荆摇着脑袋多么憨厚;眺,那野生藤梨子(野猕猴桃)圆肥饱满高挂崖壁,味道肯定甜美多汁…… 还有,戏水鸭子河中呱呱叫着欢快浮游,系着铃铛家牛荒滩上悠然自得啃着青草,彩色蝴蝶飞天舞袖般不时打眼前飘过…… 一切的一切,多么田园,天然,自在,恬淡——这就是萍水源头河畔风景画,大自然在这里,以其钟爱,肆意渲染着远离欢闹的优美、富足、本味。 河道流淌河谷中,两岸青山排闼而至,如两列高墙,将河道夹中间。山是永久的支撑,岸是不动的陪护,河是清静的细数。 河水流淌至此,似乎升高很多,也清澈很多。是这里河道宽敞了,幽深了?还是这里植被更密集,生态更优良? 或许都是。 一路行来,只觉得这似乎是要接近世外桃源的地方了。 穿过一段杂草丛生的田间道路,走上水泥村道,心情更加舒畅起来。 河的这边是人家屋舍,河的那边是稻田牛鸭。这边人家里,有上了年纪的老农在菜地里侍弄着烟草,这些夹杂在稻田菜地里生长的土烟苗,青翠肥嫩,向上撑开的叶片阔大壮硕。很是少见了,农家栽种烟草,想着日后收获了,将青青烟草晾干成土褐色,再切丝,用纸筒卷起,打火燃上,深吸一口,是怎样的享受哟! 岸头晒坪上,几个妇女说着话,说话声不时被狗叫声撕开,觅食母鸡也以咯咯声作为伴奏,还有河那边牛脖上挂着铃铛的脆响随风飘来,荡漾着耳鼓……单单这种种声响天籁般地交织和鸣,就是一支生动的乡野田园交响演奏曲。 那稻田里,村民抢收着稻谷,挥镰的利索,摔打谷子脱粒的浑劲,又构成另一幅田野山村时尚图画。 由河中碧波,至河边草绿,再至稻田金黄,依次将眼光向远处高处望去,还有那树冠打开像雨伞一样的大树,那比大树更高上去的连绵青山,那幽深辽远将引人通往何处桃源的山冲…… 真的景美人和水绿。 来到一座大桥边,大家纷纷跨上桥面,举起相机,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一番咔嚓,要将所有见到美景生态,幽深河流,全部装入镜头。 因欣赏美景落后的我,紧张跑步过来,加入队伍,也学着大家一起不甘落后捕捉。 探察间,发现桥头路边一汉白玉石碑嵌山体中,上刻大字:沙陂上大桥落成纪念。时间:一九九九年己卯季春月立。 且让我们记住这沙陂河段的美丽。 “灯塔”伴行 文/杨启友 作为经过认真策划与发动组织的萍水河考察,我们的行动具有影响,引起众多注意和拥护。 活动开展以来,除我们这些原来以组织形式确认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考察队员,还有自愿要求参与,并经同意加入的各种志愿者。前两天,就有“楚韵传媒”这样的摄影爱好者一行多人跟随;今天,队伍里又加入了5名穿黄色马甲的显眼人员。 这些黄马甲来自一个叫灯塔计划公益发展中心的组织,5名人员只是他们表达参与意愿的派出代表,而这个组织实际参与人员据说甚众,发起组织的志愿活动主题广泛,影响广大,深受欢迎。他们弘扬主旨体现为六个字:“助学•筑梦•铸人”。凡对社会有益事情,能力范围内,他们都积极发动,热情参与。 今天来到的5名队员,清一色女士,倡导行动是“清除白色污染,美化人居环境”。 大部队马不停蹄往前行,她们一边跟随,一边打捞河道岸边各种飘浮物,装入随身携带的袋子。 看着垂钓者不经意抛扔的垃圾,她们甘愿将身子蹲伏下去,将打捞器具深入水中,细致耐心捞上来。 见着她们举动,垂钓者面露羞色。 捞过后,“灯塔”志愿者并未就此作罢,转过身又以亲和语气作着教育宣传,要扔垃圾的人重视废弃物的抛弃,不能乱扔。 受到感染的破坏环境者,早已感觉到自己的不该,说好的,我们知道了,下次一定记住,手头的这些空了的鱼食塑料袋等,一定全部带走。 穿过村子,沿路垃圾她们也不厌其烦捡拾,收集扔进路边及村民屋前垃圾桶。 她们进入村民家里,对有人在家的住户,还执意作着口头宣传,讲解垃圾不能乱抛重要意义。离开之际,她们还将带来的宣传品挨户张贴。 见她们如此,也有人不屑笑道,说你们一边捡,大家一边扔,能起多大作用哟。 是呀,公益倡导者的力量非常有限,单从付出体力劳动带来的实际作用来看是有限,但这种行动志在倡导,志在引起人们重视,作用在于行动显示的象征意义,一种精神和文明风尚影响。环境的维护需要每个人重视,每个人参与,更需要引领风尚的倡导,只有大家都意识到,并积极自觉维护,才能真正彻底改观。 看着“灯塔”队员一番奔波下来,被火热阳光烤出的涔涔汗水从额头上、头发缝渗下来,想到虽累乏,也没有什么物利的实际报酬,但她们今天流下的汗水,一定会浇灌出明天的文明之花,那时,花朵的灿烂,就是对她们的最好回报。 探花故里 文/杨启友 走河边,穿田野,行村道,过马路;从桥头,经耿塘,越大院,入黄田,一气走下来,五六公里行程,不知觉被我们完成。 沿途看不尽的河套风光,赏不完的各色村民新房,更有迎着我们采访不完的热心村民提供的素材故事。 水质良好的河滩边,有我第一次亲眼看到的真正芦苇;肥沃泥沙堆成的一畦畦田地里种着的茂盛扫把草,头一次新颖我的眼睛;河湾中拉起的横索让我们知道,如果有飘浮垃圾还可以这样阻拦清理;来到河水清亮如湖的壁石潭,那河岸新居令我们一再留恋;耿塘沙溪坝边遇到的71岁村民肖启烈,滔滔不绝给我们讲着村中风光及人文掌故;那修饰一新的龙王庙,还有白沙社,以神的启示告诉我们这一方水土的富裕精神内涵;大院村支部委员会建立农户家的沙溪西岸党小组,满怀热忱邀请歇脚打坐,端出可口凉茶为我们清除疲劳…… 正是有这样应接不暇种种风物人情,生动了我们的考察,并展示着一方水土的繁衍生息,所有传承与创造,既是自然发展的顺序流传,也是理所当然的生产。所以,当我们在赤山镇政府工作人员引导下,走进这个叫“拱辰小镇”的标志建筑区参观时,令人眼睛一亮也是情理当中。 清一色的仿古江南建筑,错落有致的规划设计,显山露水的生态展示,雕梁画栋的屋瓦墙体,时隐时现的穿行过道,精心摆设从地下发掘的珍贵阴沉木……无一不告诉我们,这里代表了6万赤山人民凝心建设的人文精华,显示着一方政府聚力打造的展示窗口,在质朴无华的萍水河畔行走多天后,进入到这个人文建筑精华之地,看到别具匠心打造的生态胜景,不得不让人发自内心涌出又一种赞叹。 抬头望向拱辰小镇一旁高高矗立的拱辰塔,对另一个对此具有历史丰碑价值的名字不得不在这里写下,他,就是被长寿皇帝乾隆称为“江西大器”的刘凤诰。 刘凤诰字丞牧,号金门。1761生于今天的赤山镇观泉村,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取举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获得殿试一甲第三名(即探花)。嘉庆年间被封为太子少保,担任过吏、户、礼、兵四部的侍郎;任过湖北、山东、江南主考官和广西、山东、浙江学政。著有《存悔斋集》三十二卷、《五代史记注》七十四卷、《江西经籍志补》四卷、《杜工部诗话》,参与纂修《高宗实录》等。 因为诞生过这样一代名人,所以后来者将赤山称为“探花故里”。 关于刘凤诰的智才聪敏,传有很多故事。据说,当他应对乾隆殿试,乾隆出对“龙王夜宴,月烛星灯,山肴海液地当盘”,他答:“玉皇兴兵,雷鼓云旗,风刀雨剑天作阵”;乾隆出:“北宋冠莱公,双天官,双管齐下著诗书”,他答:“大清刘凤诰,一目人,一目了然读文章”。 刘凤诰才思敏捷,令乾隆太为惊叹。但看到一只眼睛失明了的刘凤诰,乾隆不甘将功名授予他,又爱惜其才华,于是再出:“独眼不登龙虎榜”,刘凤诰再答:“半月依旧照乾坤”。 于此,爱才的乾隆最后出了既进一步考试功力,又要决定名次的检测联:“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知道了皇帝心思的刘凤诰旋即答出:“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本探花郎”。 从而,刘凤诰殿试探花得以确定。 在济南大明湖,保留了传颂深远的刘凤诰名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据说当时任山东提督学政的刘凤诰任满离职,山东巡抚铁保于大明湖沧浪亭设宴送行,一时兴起,刘凤诰吟作此联,甚赢得铁保所爱,作为书法大家的铁保即席取墨书之,教人刻写沧浪亭。 大明湖从此因刘凤诰之联,铁保之书法名气更盛。 得益刘凤诰等先贤之熏陶,萍乡这方水土,声名鹊起,文风浓盛,人才一代代迭出。据了解,后来光绪皇帝甚爱的珍妃授业之师文廷式,还是刘凤诰女儿的孙子。 行走萍水河·黄花渡·喻家湾 文/兰侠 2019年10月3日,与政协委员们一同参与“萍水河畔新发展·政协委员看变化”主题活动,今日徒步的河段从湘东黄花渡开始。一大早大家一起聚集在黄花桥上,宽阔的桥面,波光粼粼的河水,眼前的美景让队员们精神抖擞。 说起黄花渡,队员们对“黄花”二字充满了疑惑,有的说黄花是金针花,有的说是黄色的野花,有的说是菊花,据《昭萍志略》记载“黄花渡,在县西玉山里,旧有桥,因文姓种菊桥旁,故名”,按照《昭萍志略》的记载黄花就是菊花,这个说法到也符合古诗词的习惯,比如李清照的词中就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黄花就是指菊花。然而这个得名仅仅是文献中的记载,在行走的过程中,通过与老者攀谈,得到了一个与文献中记载迥然不同的答案。老者说,这个地方山好水好,风景秀丽,吸引了天上的黄花仙子经常到此游玩,仙子十分喜爱这个地方,决定用法力在此建桥,方便乡民往来。黄花仙子于当夜施展法力,从远处搬来石料,树立桥墩。五鼓天明之时,路边有一屠夫早起杀猪,冲撞了正在施法的仙子,仙子修桥被凡人看到,只好飞升上天,上天之时,还踏倒一个桥墩,老人说踏倒的桥墩还在河水中。桥没有修成,乡民们只有用渡船往来两岸,为纪念黄花仙子的善举,乡民们将渡口命名为“黄花渡”。 黄花渡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河边渡口,却与历史上一位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产生了交集,这个大人物便是南宋理学大家朱熹,据《昭萍志略》记载“朱熹,婺源人;绍兴五年,赴镇长沙;抵萍乡谒学,赞刘清之《记》,宿毛仙驿、黄花渡,皆赋诗”。朱熹《十一月二十六日宿萍乡西三十馀里黄花渡口客舍稍明洁有宋亨伯题诗亦颇不俗因录而和之》诗云:“鼎足炉边坐,陶然共一樽。道心元自胜,世味不须论。安稳三更睡,清明一气存。虽无康乐句,聊尔慰营魂”。为纪念朱子题诗,道田洲吴姓族人于黄花渡口建亭,引用朱子诗意,题额“稳睡亭”,并撰联“东来千里皆吴地,西过两关是楚江”。 黄花渡曾经有渡,也曾建过浮桥。《昭萍志略》中有载“黄花浮桥,在县西玉山里。咸丰七年,官倡绅庶建浮桥。江西乡绅在湘潭者,合捐善后田一千五百把;知府衔段兰友捐田租十六石,州同职邓观典、翰林院待诏职吴培田,各捐田租八石;黄花义渡内,每年拨田租六十四石以资岁”。从萧玉铨所作《新建黄花渡浮桥记》中可知此处建浮桥而不建石桥的原因,因为浮桥“合则车舆利涉,开则舟楫流通”。此处为萍乡河重要水道,经常有商船运输煤、米从此经过,建浮桥可以随时可合,方便通行,如果建石桥则会阻碍往来商船运输。 从黄花渡步行约半个小时,来到了喻家湾,据《昭萍志略》记载“云南按察司副使简继芳墓,在黄花桥喻家湾”,寻找简继芳的墓也是此次行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简继芳是萍乡明朝时的进士,曾经参与过明朝《萍乡县志》的修撰。在黄花村村支书段书记的带领下,在村中一座小山坡上找到了简继芳的墓,此墓由全部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墓后有石碑,风化严重,仅有“源之墓”三个字可辨,《昭萍志略》记载“简继芳,字庆源,万历时进士。少负俊才,年十三与童子试,邑令杨自治见而奇之,称为“昆山片玉”,补诸生。家贫笃学,后登第,历官云南按察司副使,所至称廉谨,以老告归。著《学葛堂集》十卷,邹元标序。祀乡贤祠”。 在简继芳墓前,段书记还向我们介绍了在当地流传颇广的一个传说故事,传说简继芳在京城为官时,有一次万历皇帝召对,皇帝问他世上什么东西最美味,简继芳答到是盐,皇帝认为世间山珍海味诸多美味,简继芳回答盐最美味是欺君之罪,于是便将其斩首,大臣们均觉得他被冤杀,御膳房做膳时故意几日不加盐,皇帝才察觉是错杀了简继芳,便赐了一个金头颅随葬”,故事的真假没有必要去详细考证,深入到田间地头收获了一些书本上未记载的传说故事,也是这次活动带来的意外收获。 在这样一个国庆假日里,随同一群有趣的同伴,沿着萍水河追寻朱夫子、简进士的遗迹,品味风光与历史,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就在身边,路就在脚下,用脚步丈量母亲河,探寻先人留下来的人文遗迹,对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进行深入了解,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这大概也就是“知行合一”了吧。 黄花桥上看滩涂的变化 文/熊海燕 10月3日,市政协组织的“萍水河畔新发展,政协委员看变化”活动按计划开始了从黄花大桥到邓家洲的考察。 这一天来的人比较多,大多是被动人的黄花桥故事圈粉的缘故吧。 上午九点,考斯特准时从市政府假山处出发,把我们送到黄花桥。 黄花大桥地处湘东。宋开宝年间,湘东城镇集市的发展已成规模。《昭萍志略》记载:“其西怀攸里,距城二十里,街二里,临水通舟,商民二百余家。”外州商贾如过河之鲫,纷纷来此开店设铺,经营布匹、药材和小粟等商品。宋时便设驿站于此,曰“湘东驿”。”“旧有桥,因文姓植菊桥边,故名黄花桥。后圮。里人置船为渡,故又称黄花渡。因古时曾设驿站于此,又叫黄花驿、黄花站。 随着时间的推移,几经变迁,渡口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 我们站着的地方是后来建的老桥。头顶上方不远斜跨着气派的新桥。桥下是宽阔的萍水河,河两岸不像城里那样筑起高高的堤岸,而是平缓开阔的滩涂地,又三五闲人在垂钓。据赶来接待我们的稻田村段支书介绍,以前沿岸是大片的老房子,湘东区政府为了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保护好萍水河,斥巨资对旧房进行拆迁,一方面改善老百姓居住条件,另一方面,恢复萍水河两边的滩涂生态。 滩涂地一般指河流常水位和洪水位之间的潮间带。这里蕴涵着丰富的水陆两栖生物资源,对于维持整个生态体系的平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急功近利的“唯GDP论”经济发展时期,这地带往往成了良好的储备土地:种养、建房等等。月有阴晴圆缺,河流也会周期性的变动。洪水来临时,人们就筑起堤岸,将河水囚禁起来。滩涂消失,生物的多样性也在消失。 在黄花桥我们看到了治理理念的更新。这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发展理念值得点赞。 关于黄花桥有很多的诗文。头天晚上,宇勤在微信群里就贴了好多。最有名的当属朱熹的。 黄花驿临水而建,时令正值黄菊盛开的季节,路经此地的朱熹朱熹欣赏之余颇感景物与驿站名吻合,又见“站舍明洁”,墙壁上“有朱伯亭题诗,亦颇不俗”,于是诗兴顿起,唤来笔墨,“因录而和之”,得《黄花驿》: 鼎足炉边坐,陶然共一樽。 道心元自胜,世味不须论。 安稳三更睡,清明一气存。 虽无康乐句,聊尔慰营魂。 美好的环境孕育美好的心灵。相信,经过政府大力治理,若干年后,萍水河的滩涂会重现生机勃勃,花红柳绿,不用去到远方,诗就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