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文怡、龚婷/文何凯/摄 “一副‘尊容’虽有碍观瞻,却拼命上舞台,喊几嗓土歌土调;一支秃笔耕耘不停,收获甚微,其中有点模样者,全系下里巴人。所谓‘曲艺家’不过‘土麻梨’而已。”这段调侃中带着几分自谦,又夹杂着几许自豪的话语,是我市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宋华铿的“自我介绍”。而他所说的“土歌土调”,正是萍乡莲花落等萍乡特色民间说唱艺术。 结缘:一听倾心莲花落 今年76岁的宋华铿出生于战乱时期的一个军人家庭,原本与曲艺并无太多关联。对于幼年的他来说,音乐的启蒙或许就是母亲哼唱的摇篮曲。因为母亲是湖南人,经常哼唱湖南花鼓调和湖南民歌,老家五陂下禾田里也时常搭台演花鼓戏,再加上正月耍灯彩、中秋拜月等民俗文化的熏陶,在儿时的宋华铿心里,不觉埋下了一颗民间艺术的种子,对本土文化艺术的亲近与酷爱也由此萌发。 在经历了战乱、饥饿和政治运动等种种困苦后,宋华铿走过懵懂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成为一位真正的“文艺青年”。期间,他辍学种过田,在成都工人业余艺术团当过演员,因为爱情回到萍乡后,当过农民,任过山村小学民办教师,在煤矿干过文艺宣传,直到1978年被借调到市文化馆,专职从事文化工作。也就是那一年在市文化馆开展民间歌曲采集期间,他结识了皮影艺人“罗伢舌舌”(“舌舌”意为能说会道之人),从而接触到萍乡莲花落,并与这一萍乡民间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罗伢舌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上栗农村的著名民间皮影艺人,真名肖云圣,是萍乡皮影艺人‘汤水伢子’的徒弟。‘汤水伢子’的名声可从当时的两句萍乡歇后语中窥见一斑。其一是‘汤水伢子的影子戏——一夜到天光’,还有一句‘汤水伢子的影子戏——自拉自唱’。”说起萍乡莲花落的前辈艺人,宋老如数家珍。“听了肖云圣演唱的莲花落《剿笼庄》和《王氏教女》,童年时代的一幕立即浮现眼前,心里有一种特别的亲切和感触:原来小时候听过的那些唱腔都与莲花落有着相同的渊源啊。”宋老回忆说,他5岁时就曾接触过与莲花落相似的唱腔。那是一位年长的亲戚,用吟诵的方式教他背古诗。“老先生教我李白的《静夜思》,但他不是直白地念出来,而是以一种吟唱的形式,就像古人常常在写完诗后‘依树而吟’。那种独特的腔调就刻印在我的脑海里了。所以,肖云圣的莲花落一下子就唤起了我的记忆。我当时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莲花落,并且把它传承下去。” 据宋老介绍,萍乡莲花落是一种以萍乡方言为载体的民间说唱艺术,始于宋,本为穷人行乞时所演唱;盛于清,嘉庆末年出现专业艺人,以节奏明快、简便灵活、语言生动诙谐、演唱形式独特而深受群众喜爱。萍乡莲花落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说”功,它的“说”既不是相声中“说学逗唱”中的“说”,也不是戏剧道白中的“说”,而是一种带着萍乡方言音韵的“说”,确切地说是一种“吟”功,萍乡莲花落的“说唱”,就是“吟唱”。“莲花落是商调式吟唱,听起来比较悲哀。”说着,宋老唱将起来,一边唱一边向记者介绍,“乡下办丧事时的奏乐就是用的这个调式。” 师承:“土”节目登上大雅之堂 从第一次听到肖云圣的演唱,萍乡莲花落新颖别致的唱腔,似唱似说、又唱又说、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土”味,就把宋华铿深深地迷住了。他随之开始学习并推广起这一民间艺术。搜集、整理、学习,进而创作、改进,让萍乡莲花落具备了比较程式化的开篇曲、帽子头、拖腔、抒板和结尾曲式。 1979年,宋华铿和市文化馆几位同事一起创编了一个以安源工人运动为题材的新曲目《程昌仁月夜除内奸》,登上了江西省人民剧院舞台,并以其新颖独特的韵味在江西省民间艺术节上一炮打响。1980年,萍乡莲花落《少奇一身是胆》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农民艺术调演,创造了“萍乡老表三进中南海”的佳话;1982年创演的《少奇拜年》参加了全国曲艺节目(南方片)选拔赛;1984年创演的《老侨胞认女记》获省对台文艺节目宣传优秀奖……近40年来,宋华铿先后创演萍乡莲花落曲目100余个,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媒体上发表曲艺演唱、文学作品近300件。 传承:倾尽心力圆“三个梦” 离开三田煤矿到民革工作后不久,宋华铿听到了肖云圣老人去世的消息。当时,萍乡莲花落传承人极少,这朵萍乡民间说唱的“奇葩”该如何保存并传承下去?这,成了萦绕在宋华铿心头的一道难题。他一直在思考,并探索着。 在担任民革副主委和市政府文化参事期间,宋华铿曾多次在有关场合强烈呼吁“抢救萍乡莲花落”,但因种种原因,收效不大。2004年他退休后,就全身心投入到保护、传承和发展萍乡莲花落的工作中。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萍乡莲花落,宋华铿先后自费出版发行了个人专辑《禧神》《农家乐》和《福临门》。“在我第一个正式出版的萍乡民间喜庆说唱VCD光盘《禧神》中,将萍乡莲花落的原貌形声兼备地保留了下来。这可以算作对前辈‘罗伢舌舌’的一份交待,也可以说是一个酷爱民间艺术的老人对萍乡这方热土的一点回报。” 在新创作的曲目中,《养老歌》参加了2006年全国中老年人“红叶风采”文艺演出,在中央电视台三套全程播出;《长寿歌》是萍乡市委、市政府首次表彰的优秀文艺作品之一,并参加了全国第十届艺术节“群星奖”复赛。2010年萍乡莲花落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名录。 “退休后我特想圆三个梦,一个是抢救保护萍乡莲花落,把这一萍乡地方说唱艺术有声有色地留给后人。一个是发掘创新。通过出版光盘、编创新曲目参赛表演,这两个梦算是实现了。”宋华铿说,每当春节前夕,在音像制品市场,尤其是乡村集市上经常听到播放他的《禧神》中的曲目,“那个时刻心里非常欣喜,感觉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费,萍乡莲花落还是有不少‘粉丝’。” 第三个梦是传承推广。2011年,宋华铿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萍乡莲花落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实现“传承”梦,多年来,宋华铿收了不少徒弟。只要有人愿意学,他就免费教。“萍乡莲花落对学习者要求很高,首先要了解萍乡的方言和音韵,其次要有一定的声乐基础,演唱者还要音域宽广,演唱时必须依照商调式的行腔规律和萍乡方言的四声即兴创腔,表演才能如行云流水,才能感染听众。”宋老介绍说,“而且萍乡莲花落一定要通过口耳相传,才能学会。”值得欣慰的是,他的10多位徒弟中,已经有两三人能够独立登台表演。近两年,宋老还经常进学校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将萍乡莲花落与国学结合,希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本土民间艺术的种子。“只要我还走得动、唱得了,这份事业就将继续做下去!” 宋华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萍乡莲花落的代表性传承人,近40年来,先后创演萍乡莲花落曲目100余个,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媒体上发表曲艺演唱、文学作品近300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