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风雨历程,70年硕果累累,70年我市消费领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流通方式创新发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01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建国初期,我市除市区东门有唯一破旧棚顶市场外,其他地方都以路为市。1949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0.19亿元。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上市商品品种、数量、参市人员成倍增加,原有市场已远远不相适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方针指引下,传统的流通格局完全打破,多元化、多渠道流通格局形成,商品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1978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2亿元。改革开放以后,消费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积极作用下,消费品市场发展进一步加快。在我市经济飞速发展的1993年、1995年、2004年、2008年、2012年和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突破10亿元、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和300亿元大关。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83亿元,是1949年的2079倍,年均增长11.7%。 02 二、消费的基础作用日益增强,经济贡献率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我市商业经济发展也处于迟缓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商贸流通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消费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19 85年,全市商贸业增加值仅0.52亿元,占当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3%,到2018年,全市批零住餐业实现增加值109.32亿元,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8%。 03 三、市场主体发展日益多元化,商品交易市场繁荣活跃 建国后,党和政府采取各项具体措施和政策,建立和发展了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至1957年我市商品流通领域开始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的商业结构,至1976年全面关闭集市,个体商业所剩无几,国有商业“一统天下”。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非国有经济成分异军突起,外商开始进入国内市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市场作用逐渐显现,消费品市场形成了多条渠道流通,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据第三次经济普查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我市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99.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1%。内资企业中,国有企业占企业法人单位的1.4%,股份有限公司占2.5%,有限责任公司占14.5%,私营企业占74.0%。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中,内资企业占100%,国有企业占企业法人单位的1.9%,股份有限公司占4.9%,有限责任公司占8.7%,私营企业占68.9%。 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辐射能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乡集市贸易迅速发展,商品交易市场已成为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重要集散地,在活跃商品流通、方便居民生活、扩大城乡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16年我市首家城市综合体-润达国际开业以来,截止目前我市城市商业综合体共计5个,入驻商户732户,营业收入8.91亿元,经营面积22.22万平方米,车位3989个。特别是2018年润达国际以全年客流突破三千万人次、销售额突破9亿元的成绩位居全省零售行业前茅。华美立家、红星美凯龙、春蕾粮油批发市场、中农批农产品市场等专业市场相继兴建,其中,华美立家建材市场2018年年营业收入达12亿元。新型专业市场的建立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服务群众生产生活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04 四、消费需求稳步升级,供求格局良性发展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老百姓购买商品都是使用票证,由于商品短缺消费者没有选择的余地。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商品品种和数量增多,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63元,是 1978年的130.5倍,年均增长13.0%,比1949年年均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12元,是 1978年的94.9倍,年均增长12.1%,比1949年年均增长9.0%。收入的不断增长使得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消费能力快速提高,居民消费从单一的食品、服装消费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发展,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居民消费呈现个性化、时尚化。 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由八十年代的“老四件”到九十年代的“新三件”,再到科技含量更高的家电产品又逐步取代了“新三件”。到2018年末,我市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为145台、86台和86台;我市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为200台、123台和116台。电视、冰箱、洗衣机这“三大件”已经普及到了寻常百姓家。学习型、享受型消费品逐渐进入千家万户,2018年末,全市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移动电话255部,家用电脑90台,空调190台,家用汽车29辆;每百户农村住户拥有移动电话256部,家用电脑30台,空调50台,家用汽车22辆。 05 五、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市场结构不断优化 建国初期,零售业态是传统百货商店一统天下,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单一经营的局面被彻底打破,零售业态也逐步走向多元化,超级市场和专卖店应运而生,各种经济成分、各种经营业态的大型商业尤其是大型零售商业经营网点遍布全市各县区。据第三次经济普查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全市607个零售业法人企业单位中,便利店70个、超市36个、百货店59个、专业专卖店383个、仓储会员店5个。超市以其“一站式购齐”的经营理念、良好的购物环境、优惠的商品价格,极大的吸引了消费者,2013年末,全市36个超市法人企业单位实现营业收入7.42亿元,占全部零售业法人企业单位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2.3%;专业专卖店逐渐成为消费品市场的主体业态,2013年末,全市383个专业专卖店法人企业单位实现营业收入20.41亿元,占全部零售业法人企业单位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1.5%。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安源区电子商务与再生物资回收融合,网优科技平台已成为国内二手设备行业B2B领域排名第一位;湘东区彩印包装行业应用电子商务打造出环众包装和时代工艺两家省级电商示范企业;芦溪县电子商务与优质特色农业融合,打造出“武功一叶”、“土麻哩”、“格林米特杜仲猪肉”等知名电商品牌;上栗县烟花鞭炮产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突出特色供应链平台建设;莲花县推进电子商务与第一产业的融合,开创了电商扶贫工作新局面;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企创电商大厦的辐射作用带动了一批传统商贸企业向“互联网+流通”转型升级。网优、萍实之乡、供销e家等平台建设稳步推进,推动“黄家将”、“毛家湾”、“甘源食品”、“萍实之乡”等企业增强品牌意识,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融合之路,“莲花老表”建设了12000多亩生态大米种植基地,建设发展莲花老表O2O社群米店30多家,实现线上销售100多万元。 06 六、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利用外资成效显著 1979年5月我市成立对外贸易局,外贸业务逐步扩大,对外经济贸易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1984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萍港贸易开发有限公司”创建,1992年实现出口创汇零突破。2018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112.67亿元,同比增长9.4%,增幅位列全省第五。其中,出口额111.19亿元,同比增长11.0%,增幅位列全省第二,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01亿美元,同比增长9.3%。近年来,我市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多项对外投资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萍乡市雅朗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与柬埔寨有关方面签署了新能源和环保产品合作项目的合作协议,拟在当地投资兴建污水处理厂;萍乡市丽华建材有限公司在赞比亚设立的大中亚钢铁制造有限公司已进入试投产阶段;萍乡市安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筹备在埃及投资建厂生产有机肥料项目;江西鑫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正在加紧筹建乌兹别克斯坦分公司。积极搭建平台助力企业“走出去”,芦溪电瓷产业与江西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在赞比亚经贸合作区的合作对接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七十年锐意进取,成就不凡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展望未来,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萍乡将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奋力推进我市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谱写我市消费品市场发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