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全国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公布了83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名单。其中,莲花县榜上有名。 莲花县围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完善乡村交通治理体系三个方面,举全县之力推进农村公路“提质增效、通达畅通、平安公路”工程,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全面实现我县农村公路品质高、网络畅、服务优、路域美,探索走出了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的一条新路,取得了较好成效。 近年来,莲花县共投入交通建设资金6亿余元,升级改造县道134公里,三级公路占比达73.4%;新改建乡村公路660余公里;改造危桥53座;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345.2公里,实现通车总里程1800余公里。在100%的乡镇通硬化路基础上,2016年率先实现25户以上自然村道路硬化率100%,2018年实现组组通,行政村通达班车基本全覆盖,城乡公交一体化水平达4A标准,行政村物流配送服务站全覆盖,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前列,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2017年11月,莲花县荣获“‘四好农村路’全省示范县”,2018年10月顺利通过省级复审。 (一)突出“富民”目标,聚力建设铺筑乡村致富路 坚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前提基础,科学编制项目规划,统筹安排项目资金,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农村公路事业阔步前行,群众“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一盘棋”思想汇聚强合力。制订下发了《莲花县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方案》《莲花县推进25户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及村内道路硬化建设管理实施意见》等文件,并将“四好农村路”建设工作纳入各乡镇(场)和相关部门综合目标考评体系,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亲力亲为,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确保了农村公路建设畅通推进。一直以来,全县人民赓续着“全民修路”传统,深刻意识“要致富,先修路”,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有的主动拆除祖屋,有的无偿让出口粮田,有的自发组成修路理事会为施工出谋划策,有的直接奔赴工地投工投劳,还有的直接捐款助力支持项目建设。如今,你追我赶的乡村道路建设热潮一波接一波不断在莲花大地涌起。 “精算盘”理念破解投入难。一是打好“政策牌”。以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和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为契机,积极策应国家加快交通建设政策,努力争取农村公路专项补助资金8000余万元。二是念好“融资经”。主动对接融资平台,争取农发行PSL资金3亿元,其它融资6000万元,全部投入于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客运站场建设。三是做好“资金整合”文章。加大脱贫攻坚资金整合力度,2016年至今,共整合涉农资金1.2亿元,用于了村组公路、拓宽工程、库内外危桥改造,安防工程等交通扶贫项目建设。同时,继承发扬甘祖昌将军“一座桥变十二座桥”的“金算盘”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把钱用在“刀刃上”,坚持以最少的钱修最好路。 “铁门槛”要求坚持优质量。一方面,不断完善监管机制,重点项目建设(如县道升级改造)严格推行“五制”管理模式(即推行项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廉政建设制),创建了“六个一”项目建设机制(即每个项目成立一个项目建设指挥部、落实一名县领导挂点联系、确定一个项目推进方案、建立一套科学管理程序、制订一个质量监管方案、规范一套资金拨付流程);其他项目全部纳入扶贫项目库,项目入库须经村申报、乡镇初核、交通局核查、县扶贫领导小组审定,项目实施严格按照《莲花县脱贫攻坚项目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莲花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相关规定进行管理,并将项目申报、实施、验收等环节全程公示公开。另一方面,始终把工程质量作为交通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建立并实行业主单位巡查、施工单位自查、监理单位跟踪检查、第三方中介机构交竣工质量检测、质监站全程参与的“五方”质量共管体系,落实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在村组道路建设中还鼓励当地群众和村“五老”人员组成理事会义务参与现场监管,并引入新闻监督、群众监督等社会监督机制,打造农村公路“阳光工程”,让公路建设质量有保证。目前,已完工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90%以上。 “农村公路+”奋力助脱贫。一是农村公路+红色培训。依托红色资源,筹建了全国唯一一所没有围墙的学院——甘祖昌干部学院,着力打造“课堂在田野、吃住在农家、人人当教员”的红色培训新模式。乡亲们办民宿、做演出、搞种养、销售土特产,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学员沿着“秋收起义行军会议旧址”“莲花一支枪纪念馆”“刘仁堪故居”等充满“红色记忆”的道路,感怀“不忘初心”的革命情怀,尽赏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近3年来,累计共培训38663名学员,入住民宿32397人,带动旅游培训收入近6000万元。二是农村公路+基地产业。坚持注重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近年来,建设了服务于莲子、油茶、蜜柚、蜜梨、肉牛养殖等地方特色种养基地的产业公路66公里;为满足光伏产业发展需要,修建了环绕65个光伏发电基地的能源公路39公里。全县产业基地充分融入到了县通乡、乡连村、村接点的互联互通物流、人流公路网,真正实现了“修好一条路,发展一片产业,脱贫一方乡亲”的目标。三是农村公路+乡村旅游。依托生态资源,建成六市美丽乡村公路、田心村的古桥生态路等乡村风景道9条66公里,公路沿线一路风景,一路欢歌。国际马拉松比赛、莲文化旅游节、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百合花节、桅子花节等赛事活动的相继举办,掀起莲花全域旅游发展新高潮。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共256万人次,带来旅游经济效益达8.6个亿。至2018年末,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291户40053人,已脱贫9357户37792人,已退出贫困村63个(含3个深度贫困村),未脱贫934户2261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97%。2019年4月,莲花县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二)突出“惠民”目标,创新管理畅通出行平安路 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管理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增效、通达畅通、平安公路”建设,探索推行“路长制”,建立了“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农村公路管养机制,实现“县有路政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三级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乡村交通治理体系。 立足“三合一”模式促质变。将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撒落扬尘综合整治、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城乡人居环境治理有机结合,依据工作实施方案,由交通、公路、交警、城管等相关部门实行联合执法,齐抓共管。严把超限超载和洒落扬尘综合治理源头关,严格执行路面每日巡查制度,严格落实“四个一律”执法标准,超载超限率严格控制在2%以内,2016年以来未发生一起因超载引发的重大交通事故,有效维护了辖区路段的安全畅通。同时,将公路路域环境整治和城乡人居环境治理一抓到底,共拆除违章建筑1123处3万余平方米,清除堆积物、非公路标志、广告牌等违章点1576处,公路路域环境、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道路通行服务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聚焦“三化”工程树亮点。公路沿线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建设。六市美丽乡村道路、环壶山路、莲江湿地公园园区道路等完成透水砼彩化路面进行了美化,用独具地方特色人文、民俗文化装点了沿背村、庙背村、浯二村、田心村等乡村公路;六市至罗市、坊楼至蕉叶冲、罗市至界化垅和琴亭至潞江等县道公路上播种花籽约40万平方米,两侧全部栽种苗木进行了绿化;主要县道和各村进村主干道全部安装路灯亮化,将绿化、美化、亮化融合发展,实现“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特色”! 落实“三举措”抓防护。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345.2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完成53座,有效处置农村公路安全隐患点。在全县境内农村公路与国省道交叉路口全部安装了减速带,在主干道上安装了警示柱和标牌,共安装减速2207米、警示柱1961根、标牌980块,并完善限载、限高、限宽等设施及标志。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全部设置安全护栏或防撞墩,严格执行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对所有桥梁全部进行动态管理,落实桥梁管养“十项制度”。防护工程措施的全面落实,大大提升了我县农村公路安全防护水平。 (三)突出“利民”目标,精心养护打造精品示范路 把路放在心上,把心放在路上,“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全面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农村公路管护网络建设,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公路管养资金保障机制,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并以打造养护“精品示范路”为引领,全面提升公路品味,创建“畅、安、舒、美”的道路通行环境。 创新机制探索养护新途径。随着农村公路的逐步延伸,全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已突破1800公里,形成了“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三位一体”管理新模式,权责明晰、责任明确。坚持“有路必养、烂路必修、有草必除、有障必清”的方针,实行县道公司化养护、乡道专业化护理、村道“老三员”管理的养护模式,全县共安排1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农村公路养护工作,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县乡两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配备全面到位,管理机构的运行、养护的资金和工作人员的经费均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为有路必养做保障。 “四检”考核巩固养护新成果。严格实行“四检”(即月检、季检、半年检、年终检),采取平时不定期抽查和每季度全面考核相结合模式,检查结果全县通报,按优良次差分等兑现,养护人员的月工资报酬与养护线路质量的好坏、养护水平的高低挂钩,确保养护工程质量。 精品示范迈上养护新征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按照“八无”标准,各乡镇在辖区内至少打造2条以上养护精品示范路,并涵养公路文化,注重乡村公路养护与地方民俗人文融合,沿路制作“爱路护路”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标识标牌,广泛引导了高标准管护、高亮度打造乡村公路的良好风尚。六市的茶马古道、莲花村的花海赏景道、田心村的古桥生态路、沿背村的红色教学桥堪为各类精品之作。 (四)突出“为民”目标,高效运营铸就人民幸福路 莲花县坚持突出“为民”目标,推动农村公路高效运营,切实解决农业所需、农村所缺、农民所盼是农村公路建设的方向和目标。通过做好“城乡客运一体化”和“物流+电商”文章,“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已成为常态。 全力推进镇村公交化改造。建立健全了政府主导,交通、公安、交警、公路、安监和涉及乡镇政府共同参与的农村客运班线联合审核机制,农村客运实行公司化分片经营,实现行政村通直达班车基本全覆盖,同步推进镇村公交化改造,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助力绿色交通发展,城乡公交一体化达4A水平,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城区公交车全覆盖。108台公交车(其中纯电动公交车58辆)每天高密度穿梭于各个村落,极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和小商品交易。 有序推出“智慧交通”服务。为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开通莲花至市区和高铁站的定制客运班线,“定制快车”的经营、车辆和驾驶员均实行公司化管理,乘客可通过“莲花出行”微信公众号预约车辆,定制快车在城区范围内实行免费“上门接客”,充分体验到“门到门”“点到点”的客运出行服务。同时,出租车也开通网上呼叫和预约服务,新能源纯电动出租车也在分批投放(首批已投放13辆),给予百姓更舒适、便捷的优越乘车体验。 不断推动电商物流发展。以农村交通服务站为平台,大力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站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着力优化整合圆通、韵达、中通等8家快递公司,建立了面积达2000平米的电商快递服务平台,全县157个行政村全部设立物流配送服务站点。积极推进客运班车发展小件快运服务,按照“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模式,推广货运班线、客运班车代运邮件等农村物流组织模式,“莲花血鸭、莲子等农产品进城”和“网货下乡”实现双向流通,全县每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0亿余元。特别是“网销+结对帮扶”的电商扶贫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农产品的销售难题,对接1400余户贫困户,使户均增收4500余元,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