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丰硕成果,是在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王振美老人获评全国助人为乐模范,饶小亚获得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为我们这座拥有着“小城大爱”亮丽名片的城市,树起了又一座大爱的丰碑。
萍乡,是一块神奇的精神沃土。承载着历史传承和革命精神的庐陵文化、湖湘文化和矿工文化基因,塑造了萍乡人重情守义、大胆创新、敢为人先的人文性格,既传承着“义无反顾、团结奋斗、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又凝聚成“开明开放,求实求新”的城市精神,红色、绿色和古色,成为这块土地的“三原色”。就是在这里,自2005年吹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以来,从老阿姨龚全珍到王振美老人,爱的火花闪烁,接力棒不停地传递,升华并隆起为一块崇德向善的精神高地,创造出“小城大爱、工运摇篮”的城市品牌。崇德向善,已经成为萍城大爱的主旋律。
崇德向善成为小城大爱的主旋律,得益于好人文化的培育。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崇德向善的精神高地,靠的是深耕好人文化、厚植好人土壤、营造好人效应,基础是“最美萍乡人”的推荐评选活动。以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为主,各县区、各单位发掘身边“好人”,及时向上推荐;新闻媒体发现的“好人”,各系统评选的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优秀志愿者、劳动模范等先进典型都纳入“萍乡好人库”。同时,在《萍乡日报》、萍乡文明网开启“最美萍乡人”推荐平台,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设立“最美萍乡人”推荐箱,发动全市人民群众主动发现推荐身边好人,探索建立起了“好人”从发现、推荐到评选、表彰的完善机制。这些年来,全市各地“好人”层出不穷,从一个个“好人”发展到一群模范,“好人现象”引发出“好人效应”,良好的社会风尚日渐形成。
崇德向善成为小城大爱的主旋律,得益于道德典范的引领。一首雄浑的主旋律中,总有着一些格外有力的音符,其中有老阿姨龚全珍引领和带动下的模范群体:参与了国际志愿服务、一直致力于弱势群体关爱帮扶的全国优秀志愿者叶琼穗,做好事40余年、带着儿孙投身志愿服务的银发党员段华胜,搭建平台关爱留守儿童、身残志坚被称为“萍乡保尔”的胡启初,帮教刑释人员的“爱心妈妈帮教团”领头人陈淑兰,以及王振美、饶小亚等,他们树起了萍城大爱的风向标。还有一批特色品牌志愿服务项目:安源志愿者协会的“关爱孤残儿童”过小年活动,萍乡电台交通频道倡导的“爱心送考”活动,“为了孩子的明天”大型爱心助学活动,“有爱、有家、有明天”孤困儿童帮扶活动等等,推动崇德向善的理念在昭萍大地广为传扬,成为社会的新时尚。
崇德向善成为小城大爱的主旋律,得益于全民创建的形成。14年的创建历程,我市一直努力营造全民创建的整体氛围,市委、市政府持续高位推动,为创建提供不竭动力,建立健全各县区、各单位创建长效化的机制,为创建提供有力支撑,充分发挥媒体、社区乃至普通市民的积极性,为创建提供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城市文明、人人有责,文明城市、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目前,全市注册志愿者已达2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5%。随着志愿服务向基层的不断延伸,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中来,为城市文明进步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他们的身影出现在路口、公园、广场、小区,像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温暖。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急骤的鼓点声中,崇德向善的主旋律正在萍城越唱越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