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龚婷 全市60%以上的生产型企业、80%以上的规模企业、9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各大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3年来新增124家高新企业,新认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51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两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两项;1项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萍乡市聚焦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科技开放合作,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引领社会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2019年5月10日,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建萍乡中科特瓷技术转移孵化中心正式签约,并举办了陶瓷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当天,全国材料领域众多院士和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分析当前陶瓷产业发展趋势,共议萍乡的陶瓷产业发展大计……近年来,这样的活动在我市并不鲜见。 作为一座百年老工矿城市、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我市正处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期。为破解创新资源匮乏这一瓶颈,近3年来,我市以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引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始终坚持科技开放合作,强化人才、科技、平台三项支撑,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资金链”四链融合,依靠科技协同创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成效日益凸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人才链。坚持“走出去”,搭建科技合作平台。3年来,我市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4所高校院所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东北大学、上海大学等3所高校院所签订了技术转移中心共建协议。巩固和深化科技对外合作。先后赴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等30多个高校院所开展科技合作对接活动;邀请9位两院院士、36位国家“千人计划”、23个高校院所100多位专家来萍考察,实现校企有效对接。 2019年,我市与北京理工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召开“三维打印与粉末注射成形先进陶瓷项目研讨会”,加强与俄罗斯莫斯科物理技术学院的科技合作,解决我国燃气轮机与先进陶瓷前沿技术战略需求。同时,与乌克兰、日本等6个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并建设了首个外籍院士工作站,邀请韩国精密陶瓷协会来我市考察洽谈合作。组织60多家企业参加“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会、高新技术交易会和中国东盟技术转移转化与创新合作等,不断拓展对外科技合作渠道,科技合作由国内走向国际。 坚持“引进来”,强化借脑引智。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建立了拥有300余名专家学者信息的萍乡籍在外专家学者信息库。以柔性为主引进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的高端人才1500余名,其中院士19名、博士191人。(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通过聚焦产业企业发展需求,我市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市有60%以上的生产型企业、80%以上的规模企业、9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院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实施创新驱动“5511”工程,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抓好科技重点项目建设。3年多来获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161项,累计资金1.9亿元,其中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科研计划1项;连续3年获批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重大专项3项,以重大项目实施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新增国家星创天地1家,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家;新增2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列四小地市第一;新增省级科技协同创新体6家,达12家,居全省前列;成功获批国家环保材料及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粉末冶金产业火炬基地和国家农业科技园通过科技部复核验收。2019年8月,我市获批为第二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科技创新主体活力彰显 近3年,我市新增124家高新企业,达到174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51家;新认定瞪羚企业4家。高企数量快速增长得益于相关政策的呵护。近年来,我市积极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政策,引导高企壮大规模,提升效益。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 为实现企业与院所无缝对接,我市率先在全省构建网络化服务平台,采取“互联网+科技服务”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累计为近2000家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服务。技术服务企业230余家,共享服务企业370余家,成功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0余项。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促创新。投资6000余万元率先在全省建设市级科技创新中心。中心建成后,将打造成集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知识产权孵化平台和市校科技合作平台于一体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活力迸发。全市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两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两项;1项科技成果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科技成果奖励实现近30年来新的突破。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推动传统优势电瓷产业实现了由中低压向高压、特高压升级发展,矿山装备制造业通过科技创新向高端智能装备制造转变。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海绵产业等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