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萍乡人诗画般的童年,尽显赣西乡村风情。 勾勒二十四节气自然情怀,传播传统文化知识。 ◎《二十四节气里的少年》出版 日前,青年作家漆宇勤创作的儿童文学《二十四节气里的少年》由江西高校出版社正式出版。 据悉,《二十四节气里的少年》是漆宇勤公开出版的第16本著作。本书以赣西萍乡为创作背景,构建出一个独具赣西风情的龙潭村。全书分为二十四个篇章,配以精美的插图和诗意化的节令表述,将传统文化与少年情趣完美结合,被业内评论家认为是自然文学的佳作。 全书以发生在二十四节气日子的散文化小说为线索,展现了趣味盎然、丰富多彩的乡村孩童生活。读者从中不仅可以了解、感受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二十四节气”的古老魅力,还有助于培养孩子们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兴趣爱好。 该书已入选2020年江西省中小学生假期读好书活动书目,由江西省教育厅发文向全省小学高年级学生推荐阅读。 ◎了解多一点:关于江西省中小学生“假期读好书”活动 为了丰富广大中小学生的假期生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营造书香校园,江西省教育厅从2010年开始主办“假期读好书”活动,每年遴选并向全省中小学生推荐一批优秀图书。该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涵养心灵、丰富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深受全省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参与人数众多、影响力大,已成为我省知名品牌读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全民阅读的开展。 小编梳理了活动开展11年来江西省教育厅向全省中小学生推荐的好书目录,发现众多名家的畅销精品图书入选。青年作家漆宇勤有三本优秀少儿图书《安源娃娃安源红》《放鹅少年》《二十四节气里的少年》连续三年入选这一推荐目录。据了解,入选这一推荐书目的还有萍乡作家张学龙的长篇小说《火种》以及宜春作家创作的关于我市先进典型“老阿姨”龚全珍的儿童读物。 芒种 梅子黄时水涨江,大江两岸麦收忙。人们都说,芒种忙种,这是一个农民们忙碌的节气。夏天渐渐往深处走,渔家的好日子到了,而农田耕耘要抓紧时节。金黄的麦子和翠绿的稻苗相映成趣,若是煮上一碗酸梅汤,这夏天的暑热,便也消解了一小半。 芒种物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芒种美食:青杏馋嘴,杏子初黄,粽子当节。 太阳位于黄经75度,6月5-7日交节。 新麦换面 除了水稻,龙潭村也种麦子。是的,在龙潭村,没有谁将麦子称为大麦或小麦,也没有谁认真去细究具体的品种,在这里,麦子就是官方的称呼。在这里,麦子只种一季,冬天到来的时候播种,夏天到来的时候收获。 芒种节气一到,种在山坡上旱地里的麦子也就要收割了。傍晚的时候,在阳光的映照下,麦穗上尖尖的麦芒迎着夕阳反射出银灰色的光芒。李子他们这群调皮的少年沿着小路边开满红花的醡浆草找传说中的幸运草。找着找着,就来到了李子家的麦地里。 因为始终没能找到一株四片叶子的醡浆草,这时大家已经有些失去耐心了。增华出了个主意:我们玩打仗的游戏吧。说完不等大家回应,增华就蹿进了麦田中,借着麦子的掩护趴在了地上,嘴巴里发出“啪啪”“啪啪”的声音,冲着小伙伴们一顿点射。大家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了起来,纷纷嚎叫着冲进麦地深处,开始了一场关于枪声的拟声词大战。李子迟疑了一下,但还是钻进了与他身高差不多的麦子中。麦芒扎刺着李子没有袖子的胳膊,划出了浅浅的线条状红痕。汗水流过手臂,李子感觉有些轻微的刺疼。麦地并不是一个玩游戏的好场所,孩子们钻进去后觉得有点闷热。过了没多久,大家便都钻出了麦地,准备转移战场。 李子回头看了一下自家的麦地,觉得一片狼藉有些刺眼。他突然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制止大家踩踏自家即将收割的麦子了。见李子愣在那里,伙伴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大家就劝他:没关系的,只是踩倒了,并没有脱落多少麦粒——而且,谁也不知道是我们踩的呀。 到后来,过意不去的少年们想到一个新的点子:只踩了李子家的麦地,很容易就被人猜到是孩子们玩游戏时闹腾的。不如,在旁边增华家的麦地也踩一遍吧。踩成一个椭圆的图案,那样大人们就会觉得奇怪了,不会想到孩子们身上去。 增华本来要阻止,但看着李子沮丧的神情,终于默认了这一做法。 说做就做。大家小心地钻进了增华家麦地的中央。可这时大家又觉得椭圆形状不好把握,临时讨论决定将图案改成了一个简单的“李”字。 于是,天黑下来时,增华家的麦子倒伏下去了几行几竖,若站在远处的山顶上看过来,可以看到整齐的麦地里凹下去一个歪歪斜斜的“李”字,仿佛真有了几分神秘的意味。 回到家,所有的少年们都绝口不提自己到哪里玩耍了,小心地保守着这个秘密。 第二天,李子的母亲和增华的父母都没有往麦地里去看。第三天第四天也如此。到了第五天,李子家要收割麦子了。带着镰刀来到麦地里,李子小心翼翼地观察了一下母亲看到倒伏的麦子时的表情。然后听到母亲骂了几声:这村子里的狗真是害人精啊,去哪里不好,偏偏跑到我家麦地里来打架,将这么多麦子给踩成一片凌乱,割起来好麻烦。 倒在地上的那些麦子,李子和母亲蹲在地上,花了比割其他麦子多两倍的时间才割完。 恰在这时,增华也随着他父母来割麦子了。路过李子家的麦地时,增华与李子隐秘地对视了一眼,他们猜测着大人们看到麦田里出现一个“李”字时的惊讶。可是他们忘了,平站在麦地里,只能看到凌乱的倒伏了的几片麦子,在平整的麦浪中出现的几个窟窿,不到高处根本就看不出任何形状来。增华的母亲看着自家的麦地,大声与李子的母亲说话:你说这山上是不是有野猪啊?将麦子踩踏了一大片。 半天时间里,李子和增华他们这伙少年,先后被骂成了村子里的狗和山里的野猪。 但他们只能附和着大人的猜测和对畜生们的咒骂,或者默不作声。 在龙潭村,一块土地种什么作物,就会被家里人称为什么地或什么土,因此麦地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称呼。麦地里的麦子收割完毕后,土地空闲下来,过不了多久又被村民们挖土整畦,种上红薯或者其他蔬菜。这时,麦地就改名为红薯地或其他某种蔬菜地了。 麦子割下后要运回晒谷坪脱粒,然后晾晒。新脱粒后的麦子有一股清香味,扔几粒到嘴里咀嚼,感觉还有点湿软。但晒过几天后就不同了,此时的麦粒如砂石一般干硬。 拾掇好的麦子用箩筐装着,收进粮仓里。龙潭村的人家并不以麦子为主食,因此种的麦子都不多,每家也就只能打那么两三箩筐的麦粒。 新麦用来做什么呢? 用来做面条的。但是这么多麦子要靠手工去磨成面粉可是一个大工程啊。 幸好,龙潭村紧邻着的龙尾村有户人家买了打米机和磨粉机,平时“突突突”为附近村子里的人脱壳打米,或者是磨米粉。芒种过后不久,新麦晒干,就开始集中为村民们磨麦子面粉了。 这个磨面粉的人家颇有头脑,他并不仅仅是将麦子磨成面粉,还更进一步,制作成了面条。因此,拎着大米去磨米粉,龙潭村的人都说是去打米粉;挑着麦子去磨面粉,龙潭村的人却说是去换面条。 白天有白天的农活要干,村民们去打米、换面都是赶早。但大家都这样想着,便都凑一块了。为了避免排队耽误时间,勤劳的人家便只好更加赶早。 天还刚蒙蒙亮呢,李子就被母亲叫醒了。将晒干弄净的新麦子装进箩筐里,李子随着母亲出发了。踩着露水走了两三里小路,李子来到了龙尾村换面的地方。 李子家的麦子并不能直接换成面条,而是先要排队将麦子倒进磨粉机里磨成面粉,然后将面粉称重,再换成面条。在磨面粉的屋子里,李子心里琢磨:这个能像童话故事里那样称为磨坊吗?屋子中间安装着磨粉机,一旁摆着码放整齐的手工面条,另一旁自然是让挑麦子的人放箩筐的地方了。磨完一户人家的麦子,这磨坊主人就会问:换成面条吗? 几乎每个人都选择直接换成面条。这还用说吗,大家连个装面粉的布袋都没有带,难道还打算用箩筐将面粉装回家? 一斤面粉能够换八两面条,但同时还要补上一些加工费。回家的时候,李子就可以帮助母亲挑着换来的面条了。 龙尾村的面条都是手工制作的,扁窄细长的白色面条堆在一起很是壮观。李子喜欢趁母亲不注意时抽两根面条出来,塞到嘴里咯嘣咯嘣地嚼着吃。可是这面条太脆了,往往才在一头咬了一口,马上就从中间崩成了两三截。但这面条一遇到水就像没有了骨头,每次煮面时李子看着母亲抓一把面条往锅里的开水中一放,它们几乎不用两秒钟马上就有了生命一般软塌了下去。 新麦换回的面条,除了家里少做了饭或忙于农活没时间做饭时煮两碗充饥外,散装的面条有时候也可以用纸包成一斤重量的一卷,走亲戚时作为最简单的礼品。不过,在以米饭为主食的赣西地区,煮面充饥和拿面条走亲戚的时候都不很多,这几十斤面条可以从芒种节气一直吃到大雪纷飞的时节。 大雪纷飞的时节,新一茬的麦子早就长成一片绿油油了。细长的麦苗有点像换了颜色的面条,若远远地看过去,也有点类似韭菜。芸香在很小的时候,就曾有一次误将冬天的麦子当成了韭菜,多年以后李子还拿这个事情嘲笑她。其实,李子自己也曾有过错认的时候。地里有一种杂草,长得与麦苗特别像,且也是一丛丛生长,在初春的时候很容易混淆。李子有一次就将麦地里的杂草错认为了麦子。 这种错认只会发生在冬天和初春,到了春天的末尾,麦子长高了、抽穗了,特征明显,自然就好认了。不过话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芒种时节,还有一种植物也差不多成熟了。这种名叫野麦子的植物,就像营养不良的麦子,但不会长出麦穗和麦粒,龙潭村的村民们将它作为一种治疗体虚的草药。 野麦子经常与麦子混杂长在麦地里。李子一直怀疑,野麦子是自己头一年和伙伴们在麦地里疯玩时弄脱落的麦粒发芽长成的。 ◎关于作者 漆宇勤,1981年11月出生,中国作协会员、江西作协理事,鲁迅文学院高研班结业,参加第35届青春诗会。中学开始在省内外报刊公开发表作品。迄今已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读者》等全国600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300余篇次。有十多篇作品被选作高考作文素材、中考阅读理解和多地中高考模拟试卷,有数十篇作品入选各种年度选本,已出版散文、诗歌、儿童文学著作《靠山而居》《放鹅少年》《抵达》等16部。 ◎关于图书 《二十四节气里的少年》是一本适宜亲子共读的书,也是一本很多父母读完之后会愿意推荐给自己孩子阅读的优秀儿童文学。散文一般的笔调、诗歌一般的情景、妙趣横生的故事,融可读性与知识性与一体。书中配有精美的插画,彩色印刷,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缓缓呈现赣西风情,渐渐深入孩童之乐。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青年能够从中重温自己的童年,00后的小朋友则可以从中找到迥然不同的童年趣味。 ◎关于购买 《二十四节气里的少年》定价25元,可在各地新华书店购买,也可联系出版社采购。如需签名,可联系作者微信pxqiyuqin购买签名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