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行走在萍乡的公园广场、大街小巷和乡镇村庄,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和翠绿的植被随处可见。绿树红花相映,鸟鸣清脆婉转,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一切,得益于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积极谋划落实,得益于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辛勤付出。 产业转型升级亮点纷呈 近年来,我市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谋划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市以获批为江西省唯一的国家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契机,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2019年,经初步核算,三次产业结构为7.3∶44.5∶48.2,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萍乡经济技术开发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 全面推进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园区循环化改造,萍乡万元GDP能耗连续三年被评为“超额完成”等级,位于全省第一方阵。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2019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0%,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3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8.3%。成功引进投资60亿元的星星科技、投资30亿元的西人马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迅速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初步实现“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以大文旅的理念,用“汉冶萍”国际学术研讨会成果,积极培育文旅商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以文带旅、以旅兴商、以商促文,全力打造以武功山5A景区为首的一批特色旅游示范带,构建点线面有机融合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结构,全市建成高质量农田6.7万亩,设施蔬菜面积2.51万亩,成功创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802家,增长12.6%。 人居环境一年比一年美 每到周末,市民周女士都要和同事朋友相约,到萍城的各个公园或乡村景点走走。“萍乡这几年越来越美了,城乡环境都变化很大。市区的公园建设得越来越好,乡村旅游也发展迅速。”周女士笑着说,“每个星期走一个点,基本上一年都不会重样。” 作为传统的工业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萍乡人民一直以来的追求和向往。近年来,我市切实抓好水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攻坚战等八大标志性战役及30个专项行动,全面补齐生态短板,推动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我市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初步建立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四大体系,即: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可靠的水安全体系、健康的水环境与水生态体系、特色的水景观与水文化体系,打造出了“一核、两区、五水、多点”的立体式水生态文明建设格局,成功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湿地保护率列全省第一。 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计划,空气质量和水质不断提升;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巩固“国家森林城市”成果,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城乡生态环境大幅改善;扎实推进工业环境整治,工业污染逐步下降;深入开展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提升行动,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专项行动,深入推进河长湖长林长制,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坚决落实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进一步构建具有萍乡特色的生态文明体系。 海绵城市建设硕果累累 自2015年4月成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我市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完成单个海绵体改造166个,建成海绵城市面积32.98平方公里,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目标。在国家三部委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考评中,萍乡连续3年获全国第一,并获中央财政1.2亿元奖励资金。典型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得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的竞相报道,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案例被收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生态文明建设》一书。 生态扶贫助推脱贫攻坚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市高度重视生态扶贫试验区建设工作,将生态扶贫纳入莲花县发展战略布局,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扶贫工作保障机制,编制完成了《莲花县生态扶贫试验区建设试点方案》。2018年莲花县成功摘帽,生态扶贫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经济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莲花县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点,也作为各项工作的发力点,注重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形成了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互动的发展新格局。通过打造“生态+”现代工业、“生态+”现代农业、“生态+”时尚旅游、“生态+”招商引资,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到高效的转变。同时不少贫困户通过就业和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增收,“生态脱贫”成效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