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记者走基层】田间地头“追梦人”

2020-6-17 14:13|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萍乡日报

摘要: “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系,也是亿万农民心之所向。近年来,在我市农业产业基地、乡村田间地头,活跃着这样一群“追梦人”。他 ...

“让农村成为引人入胜的天地、农业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系,也是亿万农民心之所向。

近年来,在我市农业产业基地、乡村田间地头,活跃着这样一群“追梦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也是新时代的“乡村大学生”。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有情怀、有技术、善经营,更愿意为振兴乡村贡献力量。

2011年全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以来,我市一批“泥腿子”圆了大学梦,走进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接受两年多开放教育,学习农业技术、市场营销管理等专业知识。毕业后,他们回到乡村、回到家乡,创办农业产业基地、种养基地、家庭农场等,带领乡亲一起走上致富路。目前,全市有2700多名“乡村大学生”,5个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

6月12日,记者来到湘东区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走近几名“乡村大学生”,记录他们在追梦路上的酸甜苦辣,感受他们深厚的农业情怀,见证他们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今年52岁的杨业明,在湘东区排上镇陂田村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卫生所的乡村医生,另一个是湘东区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会长。几年前,为群众看病是他的“主业”,“种田”是他的“副业”。因为对农业情有独钟,2007年,杨业明注册了家庭农场,发展种植养殖业。但是由于缺乏技术,他刚从农业道路上出发,就“摔”得鼻青脸肿。于是,他就四处学习种植养殖技术。2015年,杨业明通过全市公开选拔考试,成为2015级“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江西电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

毕业后,杨业明成立了萍乡市立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流转2000多亩农田,种植水稻、蔬菜、瓜果,发展水稻制种、生态绿色农业等,把“副业”做成“主业”,微信名改成了“农业追梦人”。

“扎根乡村、聚合人才、创新创业、振兴乡村”,杨业明把“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的16字办会宗旨,立在他家的“丰瑞家庭农场”里。“搞农业生产,每天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非常辛苦,而且还要承担风险,但我就是喜欢与农田打交道,一天不到田里转一下、干点活,浑身都不自在。”杨业明笑着说。

目前,立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已解决60多位村民就业。杨业明本人也乐于将自己学到的农技知识无偿传授给周边农民及贫困户,成功为贫困户举办6期培训班,传授农业生产知识。

在距离陂田村3公里远的桥头村,村主任、“乡村大学生”高洪优在“牯农香”咸鸭蛋致富小作坊里,手把手指导6位贫困群众包装、二次腌制咸蛋。“像我们这么大年纪的人,在这里做事只要动动手,也不是很累,每天有80元收入。”一位正在做事村民笑着说。

经过商、制过种、种植过苗木、养过水产,高洪优在农村广阔的天地摸爬滚打多年,懂农业、爱农村、有技术、有资本、会经营等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标签在他身上得到充分展现。2015年,高洪优当选为桥头村村主任后,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他通过考试成为2017级“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江西电大农村经济管理专业学员。学成之后,他回到村里,流转了400多亩农田用于水稻制种,承包了村里的毛塘水库用于水产养殖,创办了咸鸭蛋致富小作坊,带领全村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追梦路上,并不是一路坦途,而像杨业明、高洪优等“乡村大学生”却保持了中国传统农民具有的顽强品质。“从地里跌倒就要从地里爬起来,我们就是打不死的‘小强’。”高洪优笑道。2009年,高洪优在湖南醴陵承包了300余亩水田用于水稻制种,却发生了严重的黑粉病,亏损20余万元。去年“7·9”洪灾,高洪优的100多亩制种农田被淹,造成绝收,直接经济损失10余万元。

中午时分,在东桥镇新华种养场泥鳅基地,2018届“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江西电大学员卢启萍顶着烈日给泥鳅投喂饲料。经过去年下半年的整修、复养,泥鳅基地已基本恢复元气,今年第一批泥鳅将在9月份上市。去年“7·9”那场洪水,冲毁了卢启萍所承包的近300亩泥鳅基地,直接经济损失达到700多万元。“这些农田我承包了10年,虽然去年被冲毁了,但我不能撤退,必须如期付给村民租金,不能让村民受损失。”卢启萍说。望着水面上跳跃的泥鳅,皮肤黝黑的卢启萍目光更加坚定。

“农村广阔天地,年轻人大有可为。”杨业明说。受他的影响和感召,杨业明“90后”的儿子杨文学留在家里,接过发展农业的“接力棒”。2019年,杨文学考上了江西农大的函授教育,与他父亲一样成为了一名“乡村大学生”。

目前,湘东区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拥有会员365人,主要由湘东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毕业学员组成,拥有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基地53个,辐射带动了3万余农民增收致富。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