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女儿最近老是打不起精神,吃不好睡不好,还不愿去学校。请您看看是怎么回事……” “医生,我儿子最近一年情绪很不稳定,之前经常跟我们吵闹,这两个月就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基本上不怎么跟人交流了。明年就要升初三了,可怎么办呀……” 最近,市人民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的张红艳医生发现,前来就诊的青少年患者比以往明显增多。尤其是13至15岁的青少年患者比例增长明显。 而近两年来,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新闻报道也不时见诸报端。 这些面临各种心理问题的孩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心理困扰?家长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张红艳医生和相关专业人士。 他们为什么“不开心”? 教师骨干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很多人不理解,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不错,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出现自残和自杀倾向。李女士以前也有这样的疑问,甚至觉得那只是小孩子一时的情绪问题,过了青春期自然会好。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当她14岁的女儿小悦也出现焦虑烦躁,动不动就和他们争吵,甚至有一次吵架后还割腕的时候,她才意识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待女儿情绪平复后,她赶紧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和诊疗,小悦的状况稍有好转。可李女士再也不敢大意,时刻关注着孩子的情绪变化,有问题立即按照医生的嘱咐采取相应措施,或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现在青少年自残行为的发生率非常高,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让自己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或者对抗无处释怀的情绪。”张红艳告诉记者,“每次在门诊看到这样的孩子,都非常心痛。” 在张红艳印象中,从2008年开始,来心理门诊咨询的青少年人数每年都在上升,他们中年龄小的10岁不到,大的有20岁出头的大学生。而且青少年抑郁障碍、情绪障碍、焦虑障碍、厌学、网瘾、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日益明显。“最近几天接待的心理咨询患者中,大约有70%是青少年儿童。” 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张红艳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是人际关系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于其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同伴处在同年龄阶段,有共同的发展任务,会遇到相似的危机和困难,交流和沟通可以给他们归属感、安全感和力量。在他们面临挫折时,和谐稳定的同伴关系可以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安慰与帮助,能够消除孤独感,有效地避免抑郁情绪的产生和恶化。”张红艳说,“同伴关系较差的青少年与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青少年相比,更易出现心理困惑或心理障碍。而人际关系为何不顺畅,归根到底还是原生家庭的缘故。” 据介绍,除了人际关系和家庭环境可能产生的困扰外,还有不少青少年儿童因为学业压力、网络成瘾等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他们表现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与同伴交往减少、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自尊心和自我价值受损、行为冲动偏激等症状,有的甚至离家出走。更严重的,会在痛苦和煎熬中选择用伤害自己身体的方式作为反抗或暂时的解脱,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产生自杀的念头乃至行动。 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负责人刘虹则告诉记者,今年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频发,还与疫情期间的封闭式环境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不无关系。“疫情期间家长和孩子共处的时间多了,但封闭式环境下也更容易感受到更多的压力。特别是比较敏感的孩子,更容易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压力,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还有的孩子可能因为不适应网课的学习方式,出现学习障碍,甚至产生考试焦虑。” 如何用“心”去爱孩子? 中考减压团体心理辅导 面对日益明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学校和社会该如何应对?如何用“心”去呵护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 针对家长,张红艳医生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要做成长型家长。多学习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了解他们在每个发展关键阶段的心理需求,正确地看待心理健康问题。其次,要加强情感的交流。多和孩子保持有效沟通,以开放的心态倾听孩子所说的一切。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耐心和陪伴,理解并接纳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到理解和支持。最后,要学会欣赏孩子。多关注孩子的进步及变化,多肯定和鼓励孩子。 “平时还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上的明显低落、易怒,同时伴随成绩下滑、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建议尽快带孩子到心理科就诊。”张红艳提醒,“不要回避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指责孩子,不要讳疾忌医。如果及时得到有效治疗,青少年抑郁症完全可以治愈。” 刘虹告诉记者,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就有一位志愿者小东,曾经是抑郁症患者。小东高三上学期时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只去了一个星期就再也不肯去上学了。经过心理咨询和诊疗后,小东的抑郁症治愈了,并重塑了自信心,经过半年多的自学后考上了大学。后来,他成为辅导中心的一名志愿者,每逢放假就会参与辅导中心的一些活动。有时,他还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同龄人解惑,鼓励他们走出“心灵的迷宫”。 刘虹也表示,孩子的问题往往折射出家庭的问题,当我们的家庭和谐,家庭关系、夫妻关系稳定,孩子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而学校和社会,也有责任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近几年,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除了市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芦溪县、安源区、湘东区等县区也设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各中小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志愿者人数也不断增多。目前我们正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希望培养更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人才,更好地守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