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全市工会组织来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份责任、一份承诺。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围绕“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总体要求,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服务职工实事工程”为抓手,紧扣帮扶精准化、服务普惠化、维权法制化,有针对性地优化服务,为职工群众送上温情关怀和贴心服务,激发广大职工创新创业激情,在实现“新跨越”中彰显“工会”担当。 劳模精神助力“新跨越”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全市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把广大职工的思想和行动、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市高质量发展上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发挥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展示新时代工人阶级主力军风采。 今年恰逢“劳模评选年”,从全市各行各业中推选出来的3名全国劳模、40名省劳模不仅是各自工作领域的标杆,更是助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赣鄱劳模宣讲团萍乡分团和7支县区宣讲轻骑兵,将党的理论、劳模精神带进工业园区、生产车间,奏响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强音。40余家建在生产一线的“劳模创新工作室”,让一项项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得以涌现。27家由劳模捐建的“劳模爱心超市”为贫困户提供稳定收入,实现了彻底脱贫。每年,市总工会为省劳模发放生活困难补助金、特殊困难帮扶金和节日慰问金近百万元,并为劳模提供疗休养、免费体检等关爱服务,进一步引领尊重劳动、尊重劳模的社会风尚。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市总工会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契机,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两大平台”和“金牌工人、能工巧匠”、工人先锋号、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四大载体”作用,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和技能比武,激励广大职工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2019年,选拔技术能手参加全省技能竞赛,获评“赣鄱工匠”;组织开展的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等“五小”活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维权帮扶提升“幸福感” 10月26日,我市顺利通过全总、省总开展的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第三方评估,并在省总第三方评估中,全市“综合评价”得分99.13%、“帮扶准确度及满意度”95.5%,建档户结对帮扶覆盖率和一年内帮扶救助覆盖率100%,均达到优秀等次。 一年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广筹帮扶资金、拓宽帮扶渠道,对全市1675户在档城镇困难职工全覆盖结对帮扶。工会干部送温暖上门、送技能上门、送岗位上门,确保困难职工小康路上不掉队。在全市各级工会的努力下,全市在档困难职工由1.5万余户减少到414户。2799份职工医疗互助保障险赠送计划、105份有线电视收视费赠送活动、611个“微心愿”、1000名农民工学历技能提升课程、6场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夏令营、45家农民工“散工”服务站点和“爱心驿站”……工会服务职工的内容在更新,当好“娘家人”的服务理念始终如一。 此外,近年来,市总工会法律援助中心每年为职工免费代理侵权案件代理仲裁、诉讼40余件,挽回经济损失近300万元,获得全国工会维权先进单位,两次收到全国总工会的书面感谢信。 为延伸服务触角,市总工会主动适应形势,打造“网上工会”平台。自去年11月底推出第一场活动以来,已成功举行“工会为你送口罩”“我们的节日”等网上职工普惠活动7场、抽奖类活动5场,送出各类礼品5444份。职工足不出户就能在网上找到工会组织、参加工会活动、申请法律援助、享受普惠服务……这些涉及职工权益的大小事,在“互联网+”服务框架下一一实现,构建起网上网下深度融合、相互联动的工会工作新格局。 夯实基础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广泛开展“一提升两强化”“建家、强家、暖家”“九大员”群体入会、模范基层工会建设工程、乡镇街工会规范化建设等专项行动,进一步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截至目前,全市工会组织达6651家,工会会员近50万人,工会工作者1.2万余人。 同时,全市工会系统大力开展“作示范、勇争先”专项活动,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树立务实发展的新形象。市总工会获得“第十五届江西省文明单位”“全市推进‘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工作优秀单位”等重要奖项,并成功承办“全省产业工会流动现场会”,在全省工会系统取得一定地位。 重任千钧惟担当,路途千里在乎行。全市各级工会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务实的举措,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前行,重铸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