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文明之光聚合力 萍乡奋力书写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高分答卷”

2020-11-26 08:50|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大江网

摘要: 金陵社区公共基础健身运动设施齐全  记者孙娟报道: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萍乡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每个人奋斗的样子,构成了今天荣耀萍乡的表情和节奏”、“在每一滴奋斗 ...
金陵社区公共基础健身运动设施齐全

  记者孙娟报道:11月20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萍乡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名单。

  “每个人奋斗的样子,构成了今天荣耀萍乡的表情和节奏”、“在每一滴奋斗的汗水中,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里,我们不仅成就了更好的自己,也成就了全国文明城市萍乡”、“这三年来,萍乡的文明指数、幸福指数都显著提升,这块城市金字招牌已经在群众心中树立,本届全国文明城市,萍乡实至名归”……消息一出,数以万计的网友不约而同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深情表白自己的家乡,为萍乡点赞喝彩!

  人有精神则立,城有精神则兴。全国文明城市,这块沉甸甸的金字招牌,闪耀着每一个萍乡人无尽的荣光,也凝结着每一个萍乡人的智慧和汗水。

  基础改造

  “内外兼修”老旧小区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萍乡市积极回应百姓需求,把民生细节当成政府大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走进金陵小区,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小区整洁干净,车位整齐划一,基础设施完善,老人带着孩子在休闲区晒太阳、聊天、游玩。

  金陵小区始建于1998年,是萍乡市最早的“安居工程”项目,因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违章搭建星罗棋布,排污管道濒临瘫痪,群众怨声载道。

  “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属于重大民生工程,如何让小区改造“深入人心”,让建设内容“命中靶心”,让建设成果“贴心暖心”,是摆在社区面前的几大难题。

  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和建议的前提下,今年3月21日,金陵西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正式动工,包含地面部分硬化、雨污管网及化粪池改造和房相改造项目,总投资预计2001万元。

  拆除违章面积1400平方米、新建化粪池27个、维修利用老旧化粪池15个……经过4个多月的施工,各项扎实的工作以及良好的工程质量,深得民心。

  经过改造,小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车位多了、休闲场所多了、设施齐全了,居民们对此拍手叫好。当地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随着“老旧小区”的改造建设跃升不少,团结互助、包容理解的邻里文化逐渐在小区内活跃起来。

  通过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越来越多居民感受到了“幸福来敲门”。据介绍,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萍乡市为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共争取到位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5.5亿元,占全省比重9.5%,位列全省第5位,共支持老旧小区改造项目74个,惠及老旧小区居民38739户。

萍乡市图书馆阅读室

  文化惠民

  升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随着文明创建的深入推进,萍乡各处公共文化设施都完成了改造升级,去图书馆坐坐,浸润在书的海洋;去博物馆看看,探寻历史文脉;去文化馆逛逛,学学琴棋书画。这些,已然成为萍乡人业余生活的新时尚。

  步入萍乡市图书馆,映入眼帘的书墙极具视觉冲击力,书本散发出的墨香让人心情平静。在二楼大厅,市民朋友或新奇地使用着电子阅读设备,或悠闲地翻阅自己喜爱的书籍,或紧张地在复习着功课。

  “萍乡创文以来,读书的氛围变得越来越好,大家读书的兴致都非常高。”市民周惠南说。萍乡市图书馆副馆长贺卫兵介绍:“图书馆是全民阅读的主阵地,我们不仅要做好馆内的各项免费开放服务,还要使我们的图书馆服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开展各种流动服务,打通公共服务图书馆的最后1公里,为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浓厚氛围。”

  博物馆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化内涵,也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一走进博物馆的主陈列馆,巨大的恐龙骨架以及逼真的声光多媒体效果让人有穿越回远古时代的错觉。馆内不仅更换了带有恒湿系统的专业书画柜,还增加了部分多媒体设施,如民俗艺术观众互动体验区域等。“场馆有了很多新变化,区域更加明确,在这里可以很好地了解萍乡的自然历史人文。”市民钟羽茜说。

  如果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那么文化馆绝对是打开这座城市时空的秘钥。在萍乡市文化馆数字文化体验厅内,市民通过触摸屏幕的方式,即可查看到相应的文艺作品、文化书籍、大量图片及视频等内容,还有民间艺人现场教学等。“文化馆给我们民间艺人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更多的家长孩子了解这种传统文化,也希望能把这种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民间艺人方泉说。

志愿者在清理路面垃圾

  提升素质把文明种子播洒到每个角落

  城市的文明,归根到底就是人的文明。人心所向,正是城市文明精神所聚。

  初冬季节,伫立于十字街口,目光所及:来往车辆停于斑马线内等待行人通行;非机动车道内,佩戴头盔的摩托车主有序通过;红绿灯前,行人全部站在红色区域等待;公交车到站,老人、孩子优先上下……

  这是萍乡人文明出行的常态,也是萍乡市民素质提升的一个缩影。

  在文明创建的过程中,萍乡牢牢抓住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这条主线,一系列以提升市民素质为主旨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把文明的种子播洒到每一个角落,文明的硕果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不断开花结果。

  走进萍乡市玉湖公园,一群志愿者正拿着垃圾钳和垃圾桶,地毯式清理公共绿化带、树枝树叶和卫生死角等盲区的清洁卫生。

  今年68岁的邓楚仪是志愿者之一,她于2016年加入志愿者协会。“现在孙子上大学了,我出来做志愿服务,也是为了发挥余力,为萍乡做点贡献。”邓楚仪说,多出来走一走,对身体也有好处,心情也会跟着舒畅起来。

  漫步萍乡,不管是在公园广场、主次干道、社区小区、农贸市场还是车站景点,戴着黄帽子,穿着红、黄、蓝马甲的志愿者随处可见。他们组成了萍乡文明创建的重要力量。

  据了解,在萍乡这座200万人口的城市里,却拥有注册志愿者达27万人之多,这也就意味着每7人中就有1人是志愿者,志愿服务队伍更是达800余支。

  共同守护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于创文以来家乡的点滴变化、种种与“文明”有关的细节、期间遭遇和攻克的“坎儿”……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网友们如数家珍。

  “我外出工作十多年,一年回一次萍乡,每一次回家都有不同的感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老城区,干净优美的新环境……我为家乡骄傲和点赞!”

  “作为地道的萍乡人,工作居住都在萍乡,每天都有看到萍乡的变化。这座城市越变越好,越变越美,心里无限骄傲,无需再羡慕外面的世界,为萍乡点赞!”

  “萍乡,魂牵梦绕的故乡。远离您近70年,游子思乡情未变。去年我姐90髙龄坐着輪椅踏上故土,一解思乡愁。我也准备疫情结束后再去听乡音,再闻故土香。萍乡,生我养我的地方,祝您这颗江南明珠末来更加华光璀璨再创辉煌!”

  星光不问赶路者,岁月不负有心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漫漫征程中,作为一个老工矿城市,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萍乡坚持以文明城市创建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主抓手,不断推进城市品质的提升,城乡面貌的改善,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使百年煤城凤凰涅槃,从里子到面子发生质的改变,百姓获得感、认同感、归属感大为增强,书写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高分答卷”!

  一张蓝图绘到底,文明城市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创建实属不易,但更需广大萍城儿女共同维护,共守文明城。”不少网友在跟帖中提到,希望萍乡以此为新的起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提高创建水平,让群众在文明创建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