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让城市更靓生活更美

2020-11-27 13:20|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萍乡日报

摘要: 编者按:背街小巷整洁干净,商户规范有序经营,志愿者热情引导交通,文明标语随处可见……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进程中,文明新风已然吹遍城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理念深入人心,群众支持创建、参与创建成为自觉 ...

编者按:背街小巷整洁干净,商户规范有序经营,志愿者热情引导交通,文明标语随处可见……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进程中,文明新风已然吹遍城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建理念深入人心,群众支持创建、参与创建成为自觉行动。创建成功,群众分享喜悦、共享成果,切实感受到文明城市的温度。

创建路上的“夫妻档”

古稀老人胡庭恒和老伴胡爱国,自加入市牵手爱心志愿者协会以来,无论是文明创建、交通劝导、社区帮创,还是开展助学、敬老、助残等志愿公益活动,夫妻二人都积极参与,成为创城路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今年高考期间,夫妻俩连续3天在湘东中学考点参与市牵手爱心志愿者协会开展的“助力高考圆梦同行”护考志愿服务,协助交警对过往车流、车速、鸣笛进行管控,禁止无关车辆驶入考点区域,确保考点周边环境安静,同时引导广大考生有序进出考点,为有需要的考生和家长提供茶水、防暑药品等。 

尤其是在今年疫情期间,夫妻俩骑着电动车多次往返于萍乡城区和湘东之间,为暂时实行封闭管理的小区居民送去米、食用油、蔬菜等物资。当其他的志愿者体恤胡庭恒夫妻二人年纪大,嘱咐他们不要这么辛苦时,他们总是淡淡地一笑:“作为老党员,退休之后要尽力发挥余热。”

热心肠的“二哥”

家住安源区东大街东升巷小区的吴安福,是萍乡市客车厂退休职工。吴安福退休以来,以“倡导义工服务精神,弘扬助人为乐美德”为宗旨,协助社区全力做好创建工作,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二哥”。 

东升巷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式老旧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共有14栋楼房584户居民。由于年代久远,墙体斑驳老旧,排水管道不畅,电线密密麻麻,停车位稀缺。 

吴安福把支持社区各项工作当作为居民服务的机会,积极协助社区做好创建宣传工作。“东升巷1号楼墙面没有粉刷到位”“遮阳棚安装没有紧挨墙壁,下雨可能会漏水”“这里沥青没有铺到位,整体不美观”……作为小区监督员,吴安福每天都会到东升巷老旧小区改造施工现场走一走,针对发现的问题与施工方及时沟通协调。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关键时刻,吴安福带领业委会成员争做值勤人员,不拿一份工资、不计任何报酬。小区环境改善了,居民住得舒心了,吴安福开心地笑了。

在付出中收获快乐

“您要去的是儿童阅览室吧,这边乘电梯下一楼便是”“要找开水吗?我带您去吧”……周末涌入市图书馆的读者比往常更多,众多身着红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主动为读者提供帮助,成了现场一道流动的风景。

“今天协助7位读者办了借阅证。”记者见到志愿者胡琪时,她刚刚熟练地指引读者办理好了借阅证“。刚来图书馆时,我也不会用自动办证机,是图书馆的叔叔阿姨们耐心地教会了我,现在我很熟练了,也能教别人啦。”

胡琪是萍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大一的时候接触到了志愿服务,目前在图书馆的志愿服务时长已达120小时。胡琪和同学们身着红色志愿者马甲,四处走动“、伺机”为读者提供帮助的他们成了图书馆的靓丽风景“。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我们,一起践行志愿精神,齐进步、共勉励,让萍乡变得更美好。”

“为城市文明增光添彩”

家住安源区的钟洋洋两“我见证了城市巨变”年前从宠物店购入一条柯基犬,成为了宠友群的一员。“群里年轻人居多,也有不少中老年人。我们会彼此分享自己知道的讯息,比如狗狗要去哪里进行登记和检疫。”钟洋洋说,“并且我们会在路上对不文明养犬行为进行制止。自己出门遛狗也会带好手套和所有的必备工具,注意环境卫生,争取文明养犬不扰民,做文明好市民。” 

“现在萍乡像大城市一样立起规矩,让大家知道科学养犬、文明养犬的必要性。我们希望参与进来,共同维护我们的美丽家园。”经常参与宠友群线下公益活动的钟洋洋表示。

“支持家乡建设义不容辞”

“决胜脱贫攻坚,奋斗2020,支持家乡建设义不容辞!”数月前,余远刚带着在第七届中国行业影响力品牌峰会上萌生的想法回萍,再度全身心投入公司和家乡发展。 

余远刚1962年出生于上栗县长平乡流江村,退伍后自主创业,创办了一家食品加工企业,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15个。“我从1997年开始创业,那时候,我经常在南昌和萍乡的几个县区之间运货。”余远刚说,“市场就像战场一样,必须勇敢向前冲。这些年城市发展,‘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流程更加简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有了更多机会外出学习,将优秀经验做法带回家乡。” 

“如今,穿梭在萍城,我们总要感叹城区和县区的‘大变样’。”日前,亮相省第二届农博会的自家产品屡获好评,余远刚发出感慨,“我会尽全力把企业做大做强,继续服务家乡经济发展,助力萍乡的品牌文化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城市美容师”的笑容

“大家的素质在不断提高,乱扔垃圾的人少了,都会自觉地把垃圾扔进垃圾箱里,我的工作量没有以前的大了。”玉禾田环卫工人兰月莲戴着橙色帽子,穿着浅绿色马甲,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她一手拿着扫帚,一手提着簸箕,在八一西路上来回搜索着。 

她感慨道:“现在地上的垃圾少了,还有志愿者帮忙清理,工作轻松了不少。”正是环卫工人日复一日辛勤的工作,才营造出一个干净、整洁的城市市容环境。近年来,环卫工人也得到了更多的关爱和尊重。“天热时发消暑物品,天冷时赠送冬衣,大家都挺关心和理解我们的,过年、过节经常来慰问。”说到这,兰月莲露出了笑容。

我见证了城市巨变”

“作为一名公交车司机,每天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发展,欣赏城市里的美景,又能为市民们提供服务,这是件让人感到自豪的事情。”刘建军是我市2路“巾帼文明线”的一位女司机,驾龄已有20余年的她,日复一日地穿行在市区街头,目睹了城市公交发生的变化,亲历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现在马路变宽敞了,公交线路也多了,过去的‘老解放’变成了‘新能源’,所有人都在夸公交车越坐越舒适。”提起自己眼中的变化,刘建军感受颇丰,“每隔5分钟就发出一趟的2路公交车要经过市人民医院、鹅湖公园、城南市场这些地方,人流量十分庞大,老人和小孩也多。”在刘建军眼里,遇到行动不便的乘客时,其他乘客会主动前去帮忙;看见老人乘车,年轻人不用提醒就会主动让座;过去车内的垃圾乱象,如今也早已不存在。大家的素质越来越高,文明习惯都成了常态,车内的“风景”跟车外的风景一样,越变越美好。

社区帮创带头干

今年58岁的曾令萍,是星湖湾小区业主委员会的负责人。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他就主动加入到了社区帮创的队伍中。 

之前,居民楼前楼后到处是杂物,不仅影响小区环境,而且还存在消防安全隐患;部分居民在楼前种植蔬菜、在树上拴绳子晾晒衣服等,不文明的现象很多。为此,他和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起,上门入户做宣传。“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我们小区也跟着‘沾光’,楼道环境卫生大大提升了,多亏了曾主任他们带头干!”在这里居住多年的居民李国萍笑着说。

老王的“巡路日记”

“8月20日,星期四,桥下农贸市场垃圾清理不及时,环卫马上来清运;萍麻路商铺间存在卫生死角,里善村负责人正组织人员清理……”清晨7时,老王像往常一样上路巡查,并写下当天的“巡路日记”。老王是城郊管委会创建环卫办主任王达群,自文明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每天上班前他都会进行巡路,并写下“巡路日记”。 

“老王,我店门口垃圾桶破了,可以换一个不”“没问题,马上安排”“老王,我们小区门口今天有一个小摊贩卖水果,果皮碎屑破坏环境不说,车来车往的,也不安全啊”“行,我引导让他去市场里卖去”……一来一往,王达群和商户、居民成了朋友,周边人有困难也乐意来找这热心的老王帮忙。他的“巡路日记”里除了道路、环境情况,群众的难题也记录在册,尽全力帮助解决。

流动的风景线

早晚高峰拥堵期,有这么一群人,站在斑马线旁挥舞着手中的小红旗分流来往车辆和行人,疏导交通。他们就是这座城市文明的传播者——文明交通劝导员。市图书馆职工卓世明便是其中一员。

“您好,现在是红灯,请等绿灯亮了再过马路”“您好,为了安全,请您走斑马线”“您好,电瓶车请走非机动车道”……早上7时,万龙湾路口车流不息,卓世明和同事来到万龙湾路口,一边向车辆行人宣传“文明交通行”的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一边顺手捡起纸屑塑料袋等。“现在人们文明交通的意识越来越好了,素质也越来越高了。文明交通行,大家都在行动。”卓世明说。

生活更幸福了!

“以前好多户人家都搬走了,现在有这么好的环境,大家都回来了,老人的生活也很丰富,跳舞唱歌,生活更幸福了。”安源新村的居民吴桂兰是该小区“蝶变”的见证者,也是这场巨变中的受益人。 

乱搭乱建的棚子、无人修理的化粪池、臭气熏天的垃圾堆……这些令吴桂兰叫苦不迭的记忆已经模糊,取而代之的,是“白改黑”后的道路、整齐划一的停车位、精心设计的绿化带……短短3个月的改造,昔日脏乱差的“老破旧小区”,变成了干净整洁的花园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更是让小区里1万多名居民告别内涝之苦,让雨天看海成为了过去。“改造后,环境变化非常大,像住进了新小区。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吴桂兰竖起大拇指说。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