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我与改革开放40年”征文:旅游公路架起富民桥

2018-11-1 09:45|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萍乡日报

摘要: 我的家乡在武功山脚下,过去那里是一个偏僻的山旮旯,四面群山环抱,交通十分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们很少走出大山深处到外谋生,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山吃山的传统生活模式,日子过得不大富裕。改革开放的富 ...

我的家乡在武功山脚下,过去那里是一个偏僻的山旮旯,四面群山环抱,交通十分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们很少走出大山深处到外谋生,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山吃山的传统生活模式,日子过得不大富裕。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逐步沐浴山村后,山里的交通不断改善、武功山旅游开发的日益升温,让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这几年新旅游公路修通后,昔日的穷山僻壤更加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山里村民致富奔小康架起了桥梁。

在上世纪90年代前,家乡通往县城仅有一条蜿蜒崎岖的泥沙公路,每天只有一两趟班车,去县城要颠簸一个多小时。而且这条山路坡陡弯道多,遇上下暴雨,经常发生山体滑坡,碰上下雪或结冰的天气将无法通车,有时还会发生翻车险情,平时除了做生意和到城里办事的,村民们一年很少去一趟县城。因山高路远难行,山外的人也很少进来,山里显得格外寂静荒凉。

二十世纪末,乡村公路改造的春风吹进了山里,家乡道路才有了较大改观。通往县城的那条泥沙公路和家门口原来坑坑洼洼的村庄主干道都改成了水泥公路,接着就连三星、龙上、槽下、长岭、龙山等偏僻的村庄也陆续修通了水泥路,乡亲们出入方便多了,终于告别了“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脚泥”的历史。从此,山里的摩托车、货运汽车渐渐多了,甚至有几户农民买了客车,搞起了客运,乡亲们外出办事坐车比过去方便了不少。每逢山里赶集,从山外进来摆摊设点做生意的也逐渐多起来,乡村的小街比以往热闹多了。那些居住在山岭上的村民,告别了送竹木、买化肥、购建房材料等全靠双肩挑运的历史,孩子们上学也更安全了,不少村民拆了老土坯房建起新房,村委会也纷纷建了新的办公场所。

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时,乘着国家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春风,不仅村村通了水泥公路,就连村小组也有了水泥路,还有不少村家家户户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家乡要修旅游公路。那是2008年,在市、县的高度重视下,请来了专家重新测绘设计,从县城到武功山脚下铺设一条高标准的沥青公路——芦万武旅游公路。这条旅游公路不仅道路宽敞,而且还打通了三勤村1.2余公里的隧道,大大缩短了县城到武功山下的路程。经过两年多的奋战,芦万武旅游公路正式通车。芦万武旅游公路正好从我的家乡桂花村经过,现在坐车去县城只要半个小时了,而且从武功山到市区,每半个小时就有一趟中巴客运车往返,村民们出门真是更方便安全又快捷多了。

为全方位提升武功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几年武功山管委会又开始紧锣密鼓地创建5A景区,不断加大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去年,又对芦万武旅游公路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不仅重新铺上了厚厚的沥青,还为道路两旁加上了彩色的路肩,安装了漂亮的路灯,增加了绿化,建起了休闲驿站。改造后的芦万武旅游公路犹如一条彩带在群山之中穿过,为景区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最美的山区旅游公路,家乡的父老乡亲无不为之自豪,来往的游客也纷纷为之点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芦万武旅游公路修通后,给山里的人们带来了福祉,不仅彻底改变了出行不便的历史,更为山里群众致富奔小康架起了桥梁,搭建了宽阔无比的舞台。我的老家桂花村年年在变化,短短几年旧貌换新颜,不仅村庄主干道铺成了彩色的沥青路,栽上了整齐的桂花树,河岸修了彩色的自行车道,建起了湿地公园。如今漫步在田园里,风景如画,花香扑鼻,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农村改革开放的春风滋润下,不仅家乡的路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更欣慰的是家乡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环境更优美了,吸引着不少投资创业的客商慕名而来。有来山里承包土地发展种植的,有开发观光农业的,有办亲子乐园项目的,还有搞旅游休闲开发的……过去偏僻的武功山下的一个个村庄,如今风景独好,呈现出无穷的魅力与生机,勤劳朴实的乡亲们在新时代小康大道上扬起了新的风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