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尹富岚、刘武明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是最好的作风。 我市各地各部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走基层、听民声、解难题,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实际行动,转化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步伐,进一步增强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 我市树牢“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念,坚持把学史力行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全过程,厚植群众根基,密切干群关系,不断凝聚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 市领导带头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动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市里制定下发实践活动工作方案,各级各地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深入基层开展问需调研,列出详细清单,出台落实举措,尽力而为解决一批实际问题。 结合“群众贴心人”活动和“八个聚焦”民生实事,我市梳理出台了60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六个一批),目前已有退役军人医疗绿色通道、医保电子报销等3项实事全面落实。持续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努力化解“上学难”问题,全面提升县级公共卫生防控救治体系能力,切实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翠湖学校、鹅湖学校、新城学校建设已紧锣密鼓地进入收官阶段,建成后可增加1.5万个以上中小学学位,同时新建、扩建3所中职学校,预计将增加1万个中职学位。我市还聚集解决“入托难”“看病难”等民生痛点,推进上栗县金龟子生态幼儿园托育中心建设项目等7所普惠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可增加托位850个;推进莲花县人民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改造项目等3家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实施,项目建成后可增加床位180张。 立足本职岗位优化发展环境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党史、悟思想是基础,办实事、开新局才是目的。学习党的百年历史,要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成效。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广大党员干部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我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防止学习和工作“两张皮”。我市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为首要战略,积极抢抓历史机遇,全面聚焦“1+2+N”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转型升级蹄急步稳,乡村振兴持续推进。 全市纪检监察机关针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聚焦中央惠民富民、促进共同富裕政策落实、整治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优化营商环境等开展专项行动,确定了六个方面十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项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公共政务管理部门立足岗位,坚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聚焦群众办事难点、堵点问题,扎实开展“一件事一次办”“小萍帮办”及公共资源交易“进一门、上一网、跑一次”“服务好差我体验”等“我为群众办实事”六项实践活动,推动政务服务更加惠民、利民、便民。 站稳群众立场办好“关键小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市突出“站稳人民立场、争做群众贴心人”这一主线,聚焦群众所急所忧所盼,深入基层办好群众身边“关键小事”,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贴心又暖心。 今年以来,全市召开屋场贴心会2200余场,收集解决群众反映问题近4000个。市委组织部帮扶挂点村紫溪村推进“美丽乡村”项目,解决了一批富余劳动力就业,月总销售额达30万元,接待人数近万人。上栗县将“周六扶贫日”调整为“基层服务日”,3000余名党员领导干部、“包村长”及“群众贴心人”主动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下到村组(社区)、企业,面对面收集诉求,实打实解决难题,目前,该县已收集群众诉求1200余条,已为企业和群众办结好事、实事800余件。 老城区的路灯照明不足,一直是市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市城管局将之列为“我为群众办实事、扮靓城市更宜居”实践活动项目加以落实。目前,萍乡老城区路灯改造已完成45%,南环路、昭萍路、西环路、正大街等20余条街道LED路灯改造后,主次干道更加明亮,市民安全感明显提升。 莲花县南门11户村民反映污水无法排放,有关部门立即组织施工,于5月6日铺设好污水及雨水管网,圆满解决了这一问题。芦溪县南坑镇响应群众诉求,将金钩湾村村内4条总长4.1公里的主要道路拓宽改造成6米宽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使村民上学、外出更加安全便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