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开放合作是带动发展的强大引擎。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改革开放,奋力推进内陆开放赣湘合作核心区建设,加快拓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空间”,旗帜鲜明地表明新一届市委坚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合作的信心和决心。 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当前,萍乡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主动顺应经济一体化趋势,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合作战略,以开放合作集聚优质资源、赢得发展主动。 作为江西的“西大门”,萍乡是典型省际边界城市,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但由于面积小、人口少、经济体量不大,也面临边缘化的现实困境。近年来,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势头迅猛,核心城市长沙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十,“大长沙”都市圈板块接近4000万人口。随着高铁、高速发展,萍乡与长沙“同城化”的脚步更近了,但“同城化”对萍乡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把握不好,城市就会被矮化、被“虹吸”;如果把握得好,就能搭上发展的快车。面对区域开放合作发展的大趋势,萍乡应该在赣湘开放合作中实现更大作为,要在赣湘两省政府签署《共建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深入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找准定位和分工,发挥萍乡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承接更多优质资源和参与产业分工协同,构建起产业深度协作、优势有效互补的开放新高地。 加快开放合作,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坚持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迅速掀起思想大解放的热潮,大力弘扬安源精神,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勇于冲破思想障碍、突破利益藩篱,敢想敢干、敢闯敢试。只要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只要是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有效举措,只要是符合萍乡实际的,我们都可以借鉴、复制、推行,将“他山之石”为我所用。 加快开放合作,必须进一步拓展开放格局。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吐故纳新的气度,善于在更大舞台谋发展,把我市开放发展水平提升到新境界。要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要深化湘赣边区域合作,奋力推进内陆开放赣湘合作核心区建设,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协同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打造对接长株潭的技术成果转化区和产业协作配套区,构建“一核四区”赣湘合作空间格局;要抢抓沪昆高铁和长赣高铁在萍乡十字交叉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构建萍乡区位新优势。 加快开放合作,必须进一步培育开放主体。我们要认真研究吃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文件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好政策的引领和撬动作用,用足用活用实国家政策,因地制宜放大政策红利,借势借力借东风,加快萍乡大发展;要抢抓江西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机遇,紧盯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长株潭等重点地区产能调整和产业转移动态,瞄准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头部企业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高附加值、高效益的重点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更大程度承接“溢出效应”。 加快开放合作,必须进一步打造开放平台。我们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平台建设,深化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湘东—醴陵、上栗—浏阳两个跨省合作产业园建设,强化“一区跨省多园”的合作模式;要提升园区土地产出率,树立“以亩产论英雄”导向,按单位面积投入强度和产出水平,对“低产田”和“高产田”进行差别化的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要推动土地、用能、排污权等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集聚,推进园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扩大开放惠企增效,对标国内省内营商环境一流标准,着力解决一批企业关心、关注的政策难点、执行堵点、监管盲点、体制痛点,努力打造萍乡办事不求人、萍乡办事便捷高效、萍乡办事暖心爽心的政务服务品牌。 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我们要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持扩大开放不止步,积极主动深化开放合作,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拓展新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