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文脉悠悠 风雅长在——我市建设文化厚重文明城市掠影

2021-12-28 13:31|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

摘要: 潇洒萍乡县弦歌遍一城萍乡山水淑清,翻开古老的诗词,能读到它浓浓的书香气息:“潇洒萍乡县,弦歌遍一城。人无横剑习,家有读书声。”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新的时代,萍乡这座硕儒鸿声、代有才俊的文化 ...
图片

潇洒萍乡县

弦歌遍一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萍乡山水淑清,翻开古老的诗词,能读到它浓浓的书香气息:“潇洒萍乡县,弦歌遍一城。人无横剑习,家有读书声。”年年后浪推前浪,江草江花处处鲜。新的时代,萍乡这座硕儒鸿声、代有才俊的文化古城以一脉相承的理念,一以贯之的重视,提升城市品位,涵育精神气质,形成了文化厚重、文化自信的城市新态势。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化惠民:群众喜见乐闻














冬天的萍乡迎来了晴朗的好天气,市民刘女士来到市文化馆。自从市文化馆开展“您学艺,我来教”公益培训以来,刘女士便成了这里的常客。她对记者说,“我在这里学古筝和民族舞。这里是市中心,交通方便,老师又都很专业,还不用我们交学费。真好!”
近年来,市文化馆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突出抓好文化志愿服务建设,建立文化志愿服务注册登记制度,积极发挥文化志愿服务机构和文化志愿者的作用,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目前,全市文化志愿者达3万名。馆内常年开设音乐、舞蹈、曲艺、绘画、书法培训班,年均培训近2万人次,形成了“您学艺,我来教”文化培训品牌。

“现在的文化生活好丰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的书挺多的,我看的老年杂志,我家孙儿看的儿童绘本都有,而且还经常更新。”家住安源区木杉塘社区的王阿姨满意地说。
萍乡市高效打通基层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不断增强百姓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坚持全国文明城市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双轮驱动,建成了市图书馆、安源红领巾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玉湖广场智慧书屋等14个24小时智慧书屋,完成55个乡(镇、街)综合文化站和77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15分钟城市文化生活圈基本形成,为市民构筑起更加辽阔的精神高地。
▲鹅湖公园24小时城市书房内,人们在阅读学习。













特色项目:传承文化薪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萍乡是一块红色的热土,俯拾皆史。萍乡现有革命遗址遗迹9处,国家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近年来,萍乡依托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造了系列红色文化场馆、红色旅游景点,以红色文化引领公共文化服务,红色主题促进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红色教育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将红色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精神驱动力,深受群众欢迎。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经过提升改造,年均接待观众160万人次。萍乡革命烈士纪念馆、秋收起义陈列馆等一大批场馆的修复和维护,以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红领巾纪念馆等场馆的兴建,推动了红色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场馆的融合。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设近30个红色主题民俗文化馆、近200个红色文化村史馆,有了红色文化之魂,当地的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彰显出时代价值。

图为安源红领巾纪念馆

在铿锵有力的鼓点声中,一群身穿五彩衣、面戴傩面具的队员在傩舞传承人文正发的指导下排兵布阵,一招一式虎虎生威。摘下面具,露出的是一张张稚气的笑脸,麻山小学牵手少年傩舞团的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与古老的乡愁对话。

  萍乡的非遗文化较为丰富,为中国“傩文化之乡”“灯彩艺术之乡”“农民画之乡”和“中国鞭炮烟花之乡”。全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6个,省级名录项目24个。近年来,萍乡市加强了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乡村等系列展示、展览、展演活动,特别是非遗进校园效果显著。我市三所中小学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登岸小学皮影戏工作坊荣获全国“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去年,少儿春锣节目《我是安源红领巾》参加了第九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
湘东区牵手爱心志愿者协会结合萍乡本土特色和实际,探索文化志愿服务保护非物质文化,与麻山小学合作,共同创办了牵手少年傩舞团,倾力打造“古老傩舞·牵手少年”项目。













精品工程:打造文化高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