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文怡)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战略,通过盘活存量、严控增量、提高效率、理顺秩序等举措,走出了一条老工矿型城市科学用地促发展转型的新路子。截至今年11月16日,全市共消化批而未用土地1.88万亩,批而未用率从去年底的35.12%降至19.98%,消化周期从去年底的4.8年降至2.7年,批而未用率和消化周期均位列全省首位。
落实“三高”,盘活土地存量。高标准消化批而未用土地,我市主要通过“四种途径”:督促开工一批、融资解压一批、依法办理一批、公益使用一批。两年消化批而未用土地2.5万亩,消化周期下降到2.7年。高要求盘活闲置低效用地,组织国土、公安、税务、建设、发改、规划、财政等部门,采取“四种方式”进行地毯式清理:对开发未完成土地分割收回、对开发不达标土地协议收回、对产出效率差土地协议转让、对集约程度低土地倒逼整治,共处置闲置和低效用地121宗,面积7500亩。高质量推进标准厂房建设,采取“三大措施”,让厂房“长高”,向“上”要发展空间。加强项目申报。我市先后两批次组织市内各园区申报了省级工业标准厂房建设补助项目,共有12个项目通过省级审批,先后获取专项补助资金1亿多元。创新建设模式。通过采取园区投融资平台独资建设、与园区企业合资共建、引入工业地产开发企业投资等建设方式,全市共建成标准厂房200万平方米,相比较传统模式节约用地近1000亩。提高使用效率。先后引进134家优秀企业入驻园区标准厂房,实现亩均用地高产出高税收,土地产出率是传统招商模式的近10倍。
严把“三关”,用好土地增量。严把供地方向关,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分配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结合全市产业特点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将产业分为鼓励、允许、禁止、淘汰四类。近两年,全市鼓励类项目用地7417亩,占全部用地的42.63%。严把用地标准关,近两年对投资强度偏低、不符合定额指标的25个项目共核减用地面积800多亩。严把项目评审关,探索建立了“亩产论英雄”考核制度,根据产业结构和企业规模特点,重点将工业企业的实际投资强度和创造税收作为用地考核主要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和受理农用地转用报批面积总量挂钩。
抓好“三全”,提升利用效率。全范围规划管控,以“四规合一”规划编制为契机,推进了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把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作为刚性要求,通过规划管控在源头上引导和统筹用地需求,到2020年可节约用地报批总量3000余亩。全流程制度把控,相继出台《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办法》《违法用地预防预警管理办法》等10余项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现了制度管控全覆盖。全方位创新推动,初步形成海绵城市集聚开发法、高层公寓拆迁安置法、城市更新空间整合法、两个集中综合整治法、压缩路幅优化布局法5种节地模式。
推进“三建”,理顺用地秩序。建立市场化供地机制,通过价格杠杆对节约集约用地进行调控;建立联合化监管机制,及时、有效查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同时实行项目用地竣工验收制度;建立动态化执法机制,及时发现和制止各类违法用地行为。近两年来,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立案率达100%,查处率达100%,结案率达100%,行政处罚决定书执行到位率达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