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技术转移孵化中心揭牌。 5月10日,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签订技术转移孵化中心共建协议,进一步深化拓展与中科院上硅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在萍乡孵化、转化和产业化,加快推动萍乡工业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市委书记李小豹、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副所长王东出席签约仪式并为技术转移孵化中心揭牌。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江河,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东亮、丁文江、张联盟,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毅,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严允,副市长肖双燕出席签约揭牌仪式。 李江河在签约揭牌仪式上致辞。他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我市共建技术转移孵化中心,对推动萍乡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萍乡市将为技术转移孵化中心建设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的高效通道,争取成为“院地”合作的典范,并以此次签约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中科院上硅所等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将萍乡打造成为国内产学研合作的“高地”,有力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王东在致辞时说,近三年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率先开始了军民融合道路的探索,转移转化成果百余项,服务企业千余家。这次与萍乡市共同组建上硅所萍乡中科特瓷技术转移孵化中心,将使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科技成果在萍乡更好地孵化、转化并产业化,为萍乡工业陶瓷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为萍乡的科技创新带来巨大活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具有90年的建所历史,是我国最早开展无机材料研究的顶尖科研机构,开创了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等研究领域的先河,拥有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丰富的人才资源。2017年3月8日,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年7月,江西中科特瓷新材料有限公司成立,成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萍乡落地的第一个转移转化项目。这次合作共建技术转移孵化中心,将依托中国科学院持股的江西中科特瓷新材料有限公司进行组建,是一家新型科研孵化与技术转移转化机构,主要开展高科技陶瓷产业化技术研发、孵化和转化等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将发挥其学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支持陶瓷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并帮助萍乡陶瓷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完善创新链和产业链。 我市一项陶瓷技术通过鉴定 本报讯(记者龚婷)5月10日上午,“自发凝固成型制备大尺寸高性能氧化铝陶瓷技术”项目鉴定会在迎宾馆举行。鉴定会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主持开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张联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毅等组成的鉴定专家委员会对项目进行了评议,并形成书面意见。 “自发凝固成型制备大尺寸高性能氧化铝陶瓷技术”是江西中科特瓷新材料有限公司研发的一项技术。中科特瓷是落户上栗县高新技术产业园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主要技术是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士维博士团队发明的注凝成型生产高纯、大尺寸氧化铝陶瓷制品专利技术。上硅所该项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工艺装备简单、厂房占地面积小、生产设备等重资产投入少、生产的产品品质上乘。这项技术历时8年的实验与改进,技术团队突破了半导体晶圆研磨抛光和LCD制造用大尺寸高纯氧化铝盘/板的关键制备技术,为中国半导体芯片制造卡瓶颈材料提供了解决方案,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鉴定会包括项目组汇报,专家质询、项目完成单位答辩,专家评议、形成书面鉴定意见,宣读评议意见等环节。鉴定结果将在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网站进行公示。 萍乡陶瓷产业创新发展论坛举行 本报讯(记者陈娅)5月10日,由市委、市政府主办,萍乡学院、市科技局承办的萍乡陶瓷产业创新发展论坛在萍乡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 萍乡陶瓷产业创新发展论坛是我市陶瓷产业创新发展“院士行”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材料领域的众多学术泰斗和知名专家应邀出席本次论坛,深入分析陶瓷产业发展趋势,为萍乡的陶瓷产业把脉问诊。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江东亮作主题为《先进陶瓷的若干前沿》的报告,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教授、博导陈大明作主题为《陶瓷坯体注凝成型的工艺要点》的报告,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伟儒作主题为《高性能氮化硅陶瓷研究现状及产业化应用进展》的报告,湖南大学教授、博导肖汉宁作主题为《多孔陶瓷微结构调控技术及其在环保中的应用》的报告。各位专家围绕陶瓷产业发展趋势、策略和规划,提出真知灼见,在现场形成了良好互动。此次论坛的举办旨在加快产学研合作,促进我市陶瓷行业高质量跨越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