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改革开放40年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那当然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的繁荣。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飞速发展,真可谓是日新月异,旧貌换新颜。时代的记忆,历史的见证,让我们这辈上世纪从事农村教育的离退休教师感慨万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教育还是相当落后。校舍是破烂不堪的祠堂、庙宇,或是解放初期没收的地主房子,这些房子当校舍时被划为公共财产。我开始去执教的学校位于一个三面靠山的老祠堂,房子破旧,地面潮湿,光线阴暗,面积也不大,门前一块小土坪算是操场。可怕的是夏天蚊子多,一到天黑,叫你无处藏身,还时常有蛇从屋外溜进来,爬到你的桌子上、床上,经常有老师、学生被蛇咬伤。 当年学生的课桌是五花八门,大多是用祠堂或庙里的神案,把脚锯短,算是最好的课桌。家里有小桌子的,要家长搬来学校,让他们的孩子用。有的学生从家里拿来一块木板,用土砖支起。学生坐的椅子更是多种多样:高凳、长凳、矮凳、竹椅子等,有的学生没有凳子,就在土砖上面垫一个用稻草编织的蒲团,有时土砖一倒,人一跌,引起哄堂大笑。 在那个师资缺乏的年代,大多数都是复式班教学。一个教室里坐两个或三个不同年级的学生上课。当时学生也不多,一个年级只有三、五个人。老师只要教学生认几个字、打打算盘就行了。音乐课由老师教唱歌,老师唱一句,同学们跟着唱一句,也没有什么风琴之类的乐器。上体育课采取放羊式教学,因为一无活动场地,二无活动器材,天晴就在外面,做做猫捉老鼠、老虎吃羊、丢手帕之类的游戏。男生滚铁环,女生踢毽子,或在地上画一个棋盘,走牛角棋、五子棋等;下雨就在教室里自由玩耍,或者做作业。当时还没有普及用电,晚上老师备课、批改作业就点煤油灯、马灯或矿烛。办完公,老师们个个面乌嘴黑,像唱大戏一样。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年代的办学条件是多么艰苦,但在当时,我们谁也不觉得苦和累,每天过得很充实。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农村的义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真是校舍新、设备齐、师资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国家关心重视农村边远山区的教育,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为学生免费提供营养午餐,为教师增加特殊补贴,各种政策倾斜,使更多的教师在条件较为艰苦的山区学校安心工作。为了便于学生就近入学,按地域一村办一所标准学校。为了加强安全工作,为每所学校配有安保人员。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学生免除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学生再不会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入学率达百分之百。特困家庭的学生,国家还给予困难补助。 今年9月9日重阳节,上栗县彭高中心小学邀请曾经在该校工作过的离退休老师,来校参观学习改革开放给学校带来巨大变化的成果展览。在该校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几位老教师参观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新教学大楼和200米环形塑胶跑道运动场,以及学校多功能教室、计算机教室、音体美器材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阅览室等。当看到教室全部配备了“班班通”电教设备,学校还装备了校园计算机局域网和智能广播系统时,大家不由得啧啧称赞。在校少年宫,老教师亲眼目睹学校开辟第二课堂,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成果。一场为我们特意准备的文艺演出在“非遗文化”进校园萍乡渔鼓《可爱的校园》节目中拉开帷幕。学生们依次向我们展示了绘画、书法、舞蹈、体育、葫芦丝演奏。在经典诵读《弟子规》中结束了孩子们精彩的汇报演出,博得现场观摩老教师的热烈掌声。 在座谈会上,曾在该校工作近30年的老教师邓光兰激动地说:“今天的彭高镇中心小学与我当年在这里工作时的状况相比,真是天壤之别,这都是改革开放政策的丰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