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言是、记者赵礼靓
手挽手,肩并肩。乘着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国家战略的浩荡东风,我市聚焦打造内陆开放赣湘合作核心区,积极探索省际交界地区公共服务协同发展新机制,持续推动湘赣边区域公共服务领域深化改革、深度合作。2022年5月,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推进大会在萍召开,开足马力全面构建两地协同发展新格局,最大限度汇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强大合力。
探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路径
我市以全国“跨省通办”事项和全省第一批“省内通办”事项为基础,认真梳理赣湘异地通办、跨省通办高频事项,公布第一批48项、第二批74项“跨省通办”事项清单,推动市本级、各县区与湘赣边区域地市、县区签署《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医疗保障部门合作备忘录》《住房公积金协同发展合作公约》等合作协议。此外,我市积极探索“一网通办”“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跨省通办”业务模式,在市、县、乡三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跨省通办”专窗,成立“小萍帮办”志愿服务队伍,与邮政EMS合作免费寄递办件2万余件,全力推进线上线下办事深度融合,让两地企业和群众“进一扇门、办两省事”。
截至目前,我市共办理“异地通办”事项1.9万余件,其中户口迁移、职业资格证书核验、学历公证等均实现赣湘异地通办。全面实施了与长沙市、株洲市以及省内所有地市的公积金互认互贷政策。
创新红色文旅 融合发展模式
依托两省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我市持续画好文化交流“同心圆”,积极构建旅游合作“大联盟”,签署了《湘赣边区域文化体育合作交流备忘录》等文体交流合作协议,建立湘赣边文化旅游营销媒体联盟和联席会议制度,争取全境纳入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共同体,全力构建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合作发展格局。
联合举办世界烟花大赛全球精品烟花(长沙)博览会“上栗之夜”世界焰火艺术节、首届赣湘融合夜间消费节、赣湘融合文旅消费节等系列活动;联手打造“湘赣无边界、这里是秋收”红色旅游品牌,其中“秋收起义·湘赣红旗”入选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主动融入井冈山大红色培训圈,构建“湘赣红色培训联合体”,共同推出“两小时红色培训圈”,打造“韶山—安源—芦溪—莲花—井冈山”等经典培训线路。
健全跨省流域 共保联治机制
湘赣边区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好生态环境是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我市深化综合治理,整治渌水河两岸重污染高耗能企业,扩建城区污水处理厂,建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开展清淤疏浚、恢复湿地、生态护坡、水草涵养等渌水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渌水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渌水水质从V类快速提升为Ⅱ类,流域内12个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此外,我市推动渌水上下游建立联合监测、联合执法、信息共享、三级河长跨界巡河、共同提出“问题清单”以及整改措施等机制,不断健全跨省流域联防联治工作格局,推动渌水流域跨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走深走实,进一步筑牢了湘赣边绿色生态屏障。
构建社会治理 共建共享格局
深化医保经办服务合作,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范围。根据湘赣六地医疗保障合作联席会议制度,我市推动区域医保治理创新发展,区域内70家医疗机构、90家定点零售药店纳入跨省异地直接结算互通互联范围,实现“一地认定、六地互认”,关系转移接续办理时限缩短至15个工作日,截至目前完成关系转移接续业务298人次,办理异地就医5000余件。
推动边界矛盾纠纷联防联调协作,积极调解跨省边界纠纷。我市与长沙开展警务合作,加强两地情报信息共享,联手打防流窜违法犯罪,协同处置风险隐患,今年以来共查获重点人员48人;筹备成立湘赣边区域仲裁中心,探索跨区域司法执法一体化合作,构建赣湘司法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协同机制,妥善审理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移民安置、劳动争议等案件,促进区域司法裁判尺度统一。目前,湘东区、上栗县、莲花县均成立边界联防联调机构,主动与两省交界地区广泛建立联谊、联防、联调、联治合作模式,共同维护省际边界地区社会治安大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