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晨、记者袁圆 刘治全每天都很“忙”,作为原安源煤矿工人,退休以后,他每周都要来安源煤矿,协助市文化产业促进会对安源红色文化和工人运动历史进行挖掘和整理,忙碌的退休生活让他感到充实又快乐。 1968年,16岁的刘治全成了萍矿锡坑小井的一名采煤工人,1972年,又被调至总平巷,下井工作一干就是8年多。近日,刘治全来到总平巷前,回忆道:“以前我们下井就是从这条路,4个人一组坐矿车下去,当时路面上全是煤渣、水坑和杂物,又脏又乱。下井工作是三班倒,但是算上穿戴工作装备和上下井的时间,每天都要耗费10余个小时。此外,温度高、灰尘多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往往工作一天以后,脸上只有眼白和牙齿是白的,穿的胶鞋里能倒出水来。” 谈起退休以后的生活,刘治全眼含笑意:出版了长篇小说,编写了电视剧本……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的他在该领域收获满满。此外,他还成了一名摄影爱好者,活跃在大街小巷记录家乡的变化。“翻看近几年的照片,不仅是我,大家的生活都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去公园散步、去商圈购物‘遛娃’,或是和三五好友一起运动出汗,去市图书馆阅读、参加市文化馆举办的公益培训等,日子越过越精彩了。” 同样过上新生活的,还有萍乡矿务局的退休矿工刘忠亮。回忆起35年的矿工生涯,他满是感慨:“我刚开始在井下作业的时候,下面没有矿灯,运输轨道也不完善,中午只能冷水咽着馒头下肚。防尘设施也十分简陋,矽肺病患病率一度达到了30%至50%。2000年以后,工作环境不断优化,井下配置了日光灯,墙面重新粉刷,荤素搭配的中餐也安排上了。最重要的是,防尘设施得到完善,矿工们的矽肺病患病率已经降至1%左右;消除了一些井下的安全隐患,矿工们的生命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走在刘忠亮现在居住小区的绿荫路上,他面带笑容地指着路旁的健身设施告诉记者:“我每天早晚都和邻居来这里健身呢。”刘忠亮说,1977年刚参加工作时,他第一个月工资才43.5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现在的退休金是参加工作时的将近100倍,单位分配的房子也有120平方米,足够他们一家六口人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除了宽敞舒适的住宅以外,社区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也让他的退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服务中心有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以及棋牌室,他最喜欢的就是与其他老人打乒乓球。除此之外,萍乡矿务局还会组织他们出省旅游,目前已经去过浙江、海南等地。对于自己的退休生活,刘忠亮感到十分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