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城事网—萍乡最具影响力门户网站 门户 城事资讯 查看内容

追寻萍乡制种人四十五年走过的路 "南繁硅谷"的召唤

2019-6-11 13:40| 发布者: admin| 评论: 0|来自: 萍乡日报

摘要:   记者文怡/文 黎冬萍/摄  1997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面对世纪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2018年4月,习总书记来到三 ...

  记者文怡/文 黎冬萍/摄

  1997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向世界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面对世纪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2018年4月,习总书记来到三亚,考察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并提出: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从1974年初赴海南三亚,萍乡制种人每年如候鸟一般在萍乡和海南之间来回穿梭,用45载风雨兼程的坚守,交出一份亮丽饱满的答卷: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5万至18万亩,占全国南繁总面积的85%。45年制种累计总产量7.2亿公斤,为国家增产粮食2400亿公斤。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欣然为萍乡题名为“中国杂交水稻制种之乡”。

  小满时节,记者一行前往海南三亚、陵水等制种基地,追寻萍乡制种人45年走过的道路。

  不变的是椰风阵阵、稻浪翻涌,制种人的匠心耕耘,变化的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南繁硅谷”建设在海南已启动,萍乡制种人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转型升级之路。

  坚守有“道”

  海岛风云变幻。5月22日,一场大雨突袭三亚,年近七旬的排上镇第一代制种人胡步东被迫叫停了收割机。对于从事制种业40年的他来说,忆起2008年台风雨导致800亩绝收的那一幕至今仍心有余悸。就像台风摧不垮的椰树,老胡愈挫愈勇,第二年继续上岛制种。所幸,2013年,海南出台杂交水稻保险政策;2017年,湘东区出台保险政策并进行保费补贴,给制种人吃了一颗“定心丸”。

  200公里之外的东方市感城镇不磨村,赤日炎炎。广袤平坦的稻田间,瘦小黝黑的农乐南繁董事长王仕明头顶草帽,站在田埂上指挥10多台收割机作业。1970年出生的王仕明是“制二代”,父亲是“制一代”、水稻制种专家王相萍。

  和上辈一样,新一代制种人仍下田干活实验。“一期看不见,二期苞毛现,三期毛绒绒,四期谷粒现,五期颖壳明,六期谷半长,七期转绿色,八期即抽穗。”萍乡市杂交水稻制种协会会长张海峰念着制种口诀,不胜感慨。“这个‘口诀’是老一辈制种人数十年南繁制种总结的宝贵经验,现在仍是我们制种人的看家法宝。”

  经验技术的传帮带固然重要,但南繁精神的传承才是事业永葆青春活力的不竭动力。

  创业艰难百战多。1974年秋,身为排上公社农技干部的张理高率队从排上出发,身背行装,步行到萍乡城里,再坐火车、乘汽车、过轮渡,日夜兼程长途跋涉,辗转7天8夜才到达基地。那时住的是茅棚,蚊蛇时常惊扰,寝食难安。

  为掌握核心技术,张理高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带领队员们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成功中摸索经验。花期相遇是制种成败的关键所在,张理高常常是早上5点多就起床在田间观察,深夜2点多才入睡,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经过反复观察、分析、比较,他终于掌握了一整套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的核心技术:首先定好父母本错期,然后根据错期长短定好父母本具体播种时间,再通过肥水管理促父母本均衡生长,如遇父母本生长不均衡,就巧施“920”激素促长势,用“多效唑”(矮壮素)控徒长。这样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花期相遇才会恰到好处。一整套关键技术的攻克,为夺取制种稳产、高产、优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稳住人心,当时张理高对制种队员实行“四保一定”,即保证基本工资、保生活费、保差旅费、保福利,如生产生活工具、医疗等,定产量;超额完成预定产量的部分再额外奖励。这一改革创新的管理办法,保障了制种队员的利益,调动了积极性,沿用至今。

  海岛掘金,大浪淘沙。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几年里,其他许多省市也组成育种队陆续到达海南,但是大都经不起恶劣环境的考验先后撤走,唯独张理高和他的团队坚持南繁制种39年未间断(直到2013年)。从此萍乡制种业开枝散叶,蔚为大观。进入新世纪,萍乡已形成近万人的南繁制种大军,制种人员之多、制种面积之大、制种产量之高、制种效益之好,均居全国南繁制种各县市之前茅。杂交水稻制种田亩产由开始的10多公斤,逐步上升到200公斤,突破300公斤。杂交水稻品种由开始的一个系列几个品种,发展到如今的两大系列近400个组合。

  稻生于陇亩,亦载之以道,孕育南繁精神。一部萍乡南繁制种史,是萍乡制种人用艰苦卓绝、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精神铸就的创业史诗,也是一场影响和改良水稻生产的伟大革新革命。

  转型生“机”

  5月21日,小满。海南陵水,凤凰花开,稻菽千重浪。这里也是建设中的“南繁硅谷”核心区域。

  落户陵水的广陵高科公司中科院野生稻试验基地,1991年出生的中科院博士生张洁头顶草帽,在采集野生稻样本。基地旁的中国科学院海南分子育种基地实验室,张洁的同事们正进行水稻育种材料扩繁加代等基础科研工作。

  不久的将来,随着公司加快推进国家南繁椰林小镇项目的规划落地,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有望选址花落在此。

  从种子到种业,由传统种业到现代种业,南繁制种业的转型战役已然奏响,萍乡种业公司正奋力突围。

  面对大米市场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转变,农乐南繁抱团发展组建集团,继续深耕优势制种基地,广种绿色优质品种,充当隆平高科等种业大公司的优质种子供应商,抢占中低端市场,争取更大的种子质量标准制定权、定价权。

  “种业竞争日趋全球化,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培育核心技术,应对‘洋种子’挑战,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广陵高科董事长戴扬自信地表示。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海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陵高科在建设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化种业品牌的同时,大力打造南繁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在“南繁硅谷”核心区域的陵水、乐东、东方已流转了2万余亩土地,建成了海南南繁科技产业园等配套服务设施,服务全国60%以上的南繁育种省份、250多家南繁科研单位、种业企业。聘请颜龙安、张启发等15位院士,组建院士工作站。由公司主导制定《南繁公共服务标准》,首创“菜单式、订单式、保姆式”南繁服务模式已在国家南繁基地推广。

  策应建设“南繁硅谷”国家发展战略,我省适时提出打造“江西绿色硅谷”。作为江西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中国种业50强企业,江西天涯种业抓住这一战略发展机遇期,凭依“天涯海角”,将种子播撒世界。2017年,省农业农村局委托天涯种业为江西省南繁基地建设承担单位,目前天涯种业子公司在乐东县流转了1800亩土地,已启动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省农科院与萍乡市政府签订共建南繁育种中心协议,委托天涯种业为建设实施单位。去年,该公司成为全省首家获得进出口资质的种子企业,种子已出口“一带一路”的巴基斯坦和马达加斯加等国家。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曾经困扰南繁制种人的困境虽大有改善,但仍有诸多难题亟待通过新一轮的种业体制改革破解,其中既有土地、人力成本大幅上涨,制种农民严重老化,晒场严重不足,制种大户处于产业链低端、种子贱卖等市场困局,也有制种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滞后,相关部门异地管理服务缺位,全产业链条纵深延展不够,科研投入严重不足、核心技术薄弱等体制机制障碍。这也是种业大国迈向种业强国必须跨越的重重关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从艾青的这句诗,记者突然联想起春蕾海南分公司文化墙上“粮安天下种定乾坤”的题字。

  “南繁硅谷”的壮丽图景已在南中国海之滨拉开序幕,种业大国加速迈向种业强国的征程已经开启,萍乡新一代制种人重整行装再出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