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群人 他们有召必应、勇毅逆行 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 在你最需要的时候 送来温暖与信心 一个个战“疫”暖心故事 在这座城市持续上演…… ![]() “请打开您的赣通码。后面的这位大姐,请稍等,我们有序排好队,间隔一米安全距离。”在安源区后埠街九龙社区核酸检测点,周朝辉正为排队居民做核酸检测登记,一提起他社区的工作人员无不钦佩,还给他取了个响亮的外号“自驾哥”。 之所以给他起这个外号,是因为他曾辗转全国多省参与“战”疫。2020年1月武汉疫情爆发时,他“逆行”前往武汉做志愿者;2021年1月石家庄疫情来袭时,他带上家里准备过年吃的肉、米、油,千里迢迢为石家庄人民送去温暖,并奋战在防疫一线;2022年4月长沙疫情严重时,他再次驱车前往长沙,加入当地疫情防控志愿者队伍……两年多来,他跑遍祖国多个省份,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捐款捐物。期间,周朝辉以车为床,自驾“逆行”的事迹就这样被传开了。 这次萍乡突发疫情, “自驾哥”毅然决然地加入到志愿队伍中。“老周帮了我们社区很多忙,他忙前忙后几夜没合眼,还不忘做好后勤保障。”后埠街九龙社区书记肖丽蓉表示,周朝辉抗疫经验足,是社区的“左膀右臂”。 “我做得远远不够!希望疫情早日结束。”面对赞扬,周朝辉很谦虚,他还想做得更多,温暖更多的人。 “买菜了吗?”“米、面、油够吗?” 在安源区城郊管委会横龙社区有这样一个人,她戴着头盔、骑着电动车,驮着两大纸箱瓜果蔬菜、生活用品,奔波在各小区之间,无偿为社区居民配送急需物资。她,就是横龙社区居民张女士。 疫情发生后,横龙社区管辖范围内的4个小区处于临时管控状态,不少居民尚未购置充足物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女士第一时间向社区提出申请,自发建立“义务送菜”微信群,接受附近居民线上点单,在政府统筹的全区“线上下单,无接触配送”服务落地前夕,充当为一名义务“送菜员”。 忙碌了一天的她不知疲倦,深夜11点,张女士依旧独自一人将物资搬运至小区防控区外,并认真地对照手机信息查验物品,确保配送不出差错、物资送达到位。张女士的行为赢得了很多居民的赞许,而她总是回答:“不值一提,尽我所能而已。” ![]() ![]() 老党员争当 “疫”线“守门人” “请拿出手机扫下这个码,加入我们大江边片的核酸通知群,村干部们会在群里发布最新通知,要及时关注并配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哦。”“请大家戴好口罩,尽快去村委会门口做核酸。” 家住萍乡武功山风景名胜区麻田镇大江边村的“中国好人”冯水妹已81岁,仍然积极主动请缨加入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11月6日清晨,冯水妹和党员志愿者们早早地集结在一起,佩戴好党徽、戴上“小红帽”挨家挨户通知村民们加入核酸采样群、就近前往核酸采样点进行核酸采样。 “作为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当下这样特殊的时刻,我就应该首当其冲站出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朴实的话语包含着坚定的信念,在阳光的映射下,冯水妹胸前的党徽耀眼夺目。 不“疫”样的60岁生日 “还需要志愿者吗?我报名”。11月6日,经开区彭高镇马棚村党员李希毫拨通了村支部电话,积极申请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而这一天正值他六十岁生日。 在此之前,李希毫家里已做好庆祝的准备,菜货都已采购到家,邀请的厨师、帮忙人员都已就位。李希毫得知疫情防控形势后,当即取消了生日,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线,劝导村民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积极宣传疫情防控政策;在马棚小学核酸检测点,协助扫码、测温、核酸检测;在穿村而过的省道边,登记过往车辆和行人,排查外来车辆。 拖着疲惫身躯的李希毫到家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妻子心疼地煮了一碗长寿面为他庆生,而李希毫却顾不上吃上一口,一直在接打电话向村民解释防疫政策。当村民问起他生日的事,他总是回答:“疫情关天,生日不算什么”。 “我申请上一线!” “我叫方绍员,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我自愿参加全县抗疫工作,履行一名农村党员的责任和义务……”这封“请战书”没有华丽的语言,却饱含着宣风镇农村党员方绍员满满的诚意。 方绍员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她利用宣风镇优越的自然环境,在海拔六百多米的荒山上发展高山特色养殖,并专研电商销售门道,开展直播带货。在自身事业不断壮大的同时,她还带动乡亲们一起参与其中。如今面对疫情,她主动请缨,成为了守护群众健康的“女战士”。在辖区疫情防控一线,她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维护核酸检测现场秩序,提醒居民戴好口罩、保持一米间距;帮助老人完成扫码登记,为老人和小孩提供绿色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