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坚、陈薇薇)青山镇原焦宝煤矿经治理后建成了中医药养生小镇、南坑镇山田村煤矸石山经修复后种植了6000亩泡桐、源南乡思古塘废弃矿区种植了数千亩赣南脐橙……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体系破解老工矿城市生态转型难题,让6万多亩废弃矿山重披“绿装”。 矿业经济曾经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开采后,矿区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2009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萍乡市有9万多亩废弃矿山需要生态修复。 面对艰巨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我市出台了《萍乡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空间规划和生态修复组计划》,组织生态环境、水利、林业、农业、旅游等部门通力合作,统筹推进废弃矿山修复、土地整治、植被修复、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工程。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间资本,通过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的形式参与废弃矿山治理。2020年4月,萍乡市自然资源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湘东区政府签订全域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投资建设、资金封闭运行”的市场化模式推进湘东区3864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目前整体工程量已完成接近80%,大大缓解了区域水土污染,消除了地质灾害安全隐患;预计2023年5月底全面完工后,可新增水田494亩、旱地1226亩、林地和其他农用地2125亩。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不仅要考虑生态效益,同时要因地制宜,建立多元体系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市以“修复合理化、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结合生态功能修复和后续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等,对不同地形、不同条件的废弃矿点实施“一矿一策”分类修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优先采取增减挂钩或土地开发方式进行土地整理复垦;对不适合土地整理复垦和转为农用地的区域,采取地形整治、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拦挡排水等综合治理措施进行生态功能恢复;对交通条件较好、地形整治后场地平坦且相对集中的区域,将其修复为农用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据初步统计,仅湘东区全域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完成后,后期的集中管护就可为村集体和村民每年增加收入300万元以上。 记者手记:从“光秃秃”到“绿油油”,从“地下开挖”到“地上开花”,从“矿区”到“景区”,全市6万多亩废弃矿山变身“绿水青山”“阳光花海”“金山银山”,成为乡村振兴、农民增收的新天地。我市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路、景、村”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不仅美化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必将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萍乡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