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奋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切实提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品质”。现阶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有着现实而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既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又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拓展发展空间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城乡融合发展新标杆,为在全国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贡献萍乡力量。 深化城乡融合,必须抓好生态环境治理。我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将完成全球最大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大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生态环境治理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我们要严格落实“三区三线”要求,切实抓好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各项任务,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持续抓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积极构筑赣西绿色生态屏障;科学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坚决避免“运动式”减碳,构建能耗管控机制,强化能耗双控约束;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行动,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统筹抓好“增绿”“护绿”“用绿”工作,加快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畅通“两山”转化通道,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 深化城乡融合,必须抓好城市更新提质。城市更新提质是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做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以全新的城市功能替换功能性衰败的物质空间,使之重新发展和繁荣。萍乡目前正处于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既符合萍乡发展的规律,也顺应萍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要坚持完善“北展、南控、东融、西合”的空间发展战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集中力量做大中心城区;坚持“四精”理念,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稳步推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加快推进垃圾分类运输处置,完善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试点城市;加快打造“城市大脑”,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全面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水平;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严格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区,着力打造产城融合新样板;推进老旧小区、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和城中村改造,让城市富有地域特色、彰显文化传承、留住历史记忆。 深化城乡融合,必须抓好乡村振兴提速。今年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过渡期的第一年,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幸福安康,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十分重要。我们要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注重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要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打造新时代“五美”乡村;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多措并举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抢抓国家“南繁硅谷”等创新基地建设机遇,积极推进中国水稻研究所早稻研究中心建设,推动天涯种业上市;加快以硒锌农业为纽带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品牌;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特色小镇、产业强镇和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精品园区,不断拓展乡村产业的广度和深度;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狠抓乡风文明建设,着力打造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田园风光。 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是我市新确定的“五区”建设目标之一。我们要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坚持全域一体理念,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最终实现“城乡融合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