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长平乡,有一位广为人知、让人称颂的老校长 。他就是90岁的有龚全珍标杆之称的——长平乡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李维正老师。1991年,他和几位退休老师组织发起创办长平教育基金会,走上一条只讲奉献、不讲俸禄,唯有付出、不求回报的爱心奉献之路...... 6月20日,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南省副主委、长沙市主委、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评选考察组组长王国海率领组员来到上栗县长平乡,就老校长李维正入围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进行实地考察。省扶贫办副巡视员刘卫东,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冯文利,县领导兰先湖、易冬梅等陪同。 1991年7月,老校长李维正牵头成立上栗县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历经多年发展,该基金会现拥有会员4196人,通过个人或单位自愿捐款形成基金,仅用其获得的衍生收入资助奖励长平籍(含祖籍)学子、奖励非长平籍会员的子女和在长平任教的在岗优秀教师,促进长平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解决教育代际贫困作出了突出贡献。 王国海一行来到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办公场所,查看工作环境、管理规章制度、捐资助学台账,与基金会工作人员细致交谈,询问了解李维正老师带领基金会发展的经历故事以及基金会捐资助学、运营管理等情况,充分肯定了基金会对促进长平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爷爷,您能简单给我们做个自我介绍吗?”“我姓李,李维正,在这里成长大,1953年从部队转业回到萍乡大安岭山区教书,在山区工作生活的几年,让我对教育工作增加了热爱、热情。回到家乡,我从事教育工作直到现在,通过做点滴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家户户的小孩上学提供帮助......”“您觉得在这个捐资助学的过程中,最让您难忘的一件事、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您能跟我讲讲吗?”“我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认识到,教育对人们工作生活有很大关系、很重要,在山区,那里的老百姓没有教育......”八十年代的房子,石灰水泥粉刷的墙面,几件日常普通的家具,虽简朴但干净整齐,这就是李维正常住的地方。在李维正家中,王国海一行对他进行了采访了解。九十岁高龄的李维正老师,虽说话吐字慢、有点不清,但对人生经历、创办长平教育基金会的初心和发展历程仍记忆犹新。十多分钟的采访,短暂而真实感人,让在场所有人员对李维正老师那种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既赞赏又敬佩。 长平中心小学是一所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学校有多少个班级?多少名学生和老师?其中贫困学生有多少?对贫困学生,是怎样培养教育,他们的成绩好不好?““李爷爷叫什么名字?最近一次他是什么时候过来的?你认识见过他不?”......王国海一行走进在长平中心小学,与学校负责人、老师亲切交谈,询问了解学校基本概况、师生队伍、教学管理等情况,并对受到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资助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采访。 “我还记得李爷爷跟我们说过的话,不要因家贫感到自卑,要经常自立,遇到困难时,要化为前进的动力。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和一颗心怀感恩的心来表达我对他的感谢。”长平中心小学六级学生刘晏利说。 采访时,长平中心小学四年级学生周可依对考察组说,“九十岁的李爷爷每年资助我六百元钱,我可以买用它买学习用品和喜欢的课外书。他鼓励我努力学习,用知识改变命运,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非常感谢李爷爷对我的帮助和关怀,我将好好学习,成长成才,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我是长平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在我读书的时候,多次受到过基金会的资助。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在工作中一直秉承李校长这种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精神。工作多年来,受到了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的认可,被他们评为了‘优秀教师’。其实,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离不开李校长这种支持和引导,我相信李校长这种精神一定会一直传承下去。”毕业于萍乡学院的朱海利老师说。 据了解,创办之初,长平人民教育基金会没有工作人员,李维正就一个又一个的邀集;没有办公地点,他就借助教育组一张办公桌;没有钱,他就自己掏钱,并向同仁们提出了“三不”:不要一分钱报酬,不报一分钱餐饮发票,不图任何回报。白天,他徒步走村串户,募集捐款。晚上起草章程,传书海内外。多少个冬日的凛冽寒风挡不住他募集捐款的脚步,多少个夏日的烈日炎炎定格住他忙碌奔波的身影。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他的这一义举得到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和海内外爱心人士的广泛赞誉。近30年过去了,现在的长平教育基金会已有资产400余万元,共举办28场奖励资助大会,奖励资助4897人次。这一串串令人铭记在心的数字,展现了老校长30年来无怨无悔的付出,述说的是老校长为了脱贫事业而努力的不朽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