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萍乡市安源区丹江街获评2022年度推进乡镇“十个一”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市域“点线面带”工程建设优秀单位!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近年来,丹江街紧紧围绕“一二三四”工作思路,立足区域定位和区域实际,探索建立“十个一”机制让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市域“点线面带”工程建设“有章可循”,让农业农村发展高质量推进。 一个标准阵地提升“软实力” 丹江街以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将全街2个村5个社区建成:有功能齐全的办公场所、有规范的标识牌、有标准的活动广场、有醒目的公开栏、有专用的便民服务室、有卫生的食堂、有安全的交通工具、有适用的取暖降温设施、有温馨的宿舍、有科学的管理机制“十有”规范化、标准化的活动场所和阵地,同时,合理布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广播室、公共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文明讲堂等,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阵地联系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软实力”。 一支过硬队伍当好“领头雁” 由街党委、办事处统筹在优秀党员、后备干部中择优选派政治过硬、作风过硬、敢拼敢闯的党员干部担任工作队长,通过定期研判调整,打造一支过硬的“领头雁”队伍,坚持一名街领导挂点服务、一个部门具体负责、一个专班全面推进、一个特派员服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以完善机制和要素服务保障项目建设,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一个环境要情展示“好形象” 围绕各村目标定位,高度总结提炼村情、民情、文化、历史、资源禀赋等,形成简明的简介,主要包括:基本各村地理位置、人口、历史文化、特色产业、资源等、来巩固衔接方面取得的成效、未来的发展定位和目标等,将各村简介提炼成对外宣传、展示美丽丹江美丽乡村的推介词,让人能够迅速留下深刻印象。 一批优质项目夯实“支撑力” 丹江街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7个,文明实践覆盖率达到100%。此外,在合作社、扶贫车间、文化长廊,成立了30多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实践点,不断延伸文明实践服务手臂,使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思想建设的“主阵地”、文化建设的“主战场”、文明传播的“主渠道”。打造线上阵地,创新探索“互联网+文明实践”线上模式。建设丹江街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网络服务平台,完善“群众点单、中心制单派单、志愿服务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管理”服务模式,推动各种优势资源和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目前,已完成文明实践订单千余条。夏末的傍晚,微风习习,在联新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一幅百姓同乐、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正在上演。村民们穿红着绿,跟随鼓点节奏欢快地扭着大秧歌,而那个把鼓点敲得激情满满的人,正是村里的书记陈新生。据他介绍,这个广场总投资近30万元,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硬化面积1200平方米,绿化面积4000平方米,栽植了松柏和各种花卉,安装路灯100盏,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亭1个、新建文明实践宣传标牌10个。自建设以来,共举办广场舞秧歌活动、移风易俗宣讲、农技知识宣传等活动50余场。 一套落实机制划定“奖惩图” 构建督查、考核、奖惩“三位一体”的工作落实机制。实行“三单”管理。坚持挂图作战,按照“月初晒单、月中跟单、月底清单”的模式,量化工作任务,细化工作责任,精准核实工作成效,全部实行台账管理。实行“三色”督办。对“三单”管理中出现的落实滞后事项,全部纳入督办内容,实行“蓝”单提醒,“黄”单整改,“红”单问责。实行“三个”纳入。对“三单”管理事项落实的核查结果,全部作为工作实绩,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个人绩效档案和问题线索移交。 一条乡村农民致富“新路子” 按照“连点成线、拓线成面、突出特色、整体推进、产村融合、建管同步”的布局丹江街,并深入推进村庄整治、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等专项行动,清除卫生死角、陈年垃圾140余处,清理村庄生产生活垃圾300余吨,清理村内沟渠700余米,清理河道垃圾300余吨出台城乡环境综台整治工作考评方案,每月公开评比,公布“红黑榜”,并召开专题推进会通报环境综合整治督查情况,完成品质提升、环境整治等工程项目4项,完成拆除“两违”建筑30处共计2867平方米。以前景种养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打造丹江村数字农业,推动传统农耕方式逐步向农业观光、特色农庄、农情民舍、红色研学等附加值高的乡村旅游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