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省城“滋润”的生活,回乡义务支教助学16年,志愿服务乡村教育三万多个小时,累计助学捐资捐物百万余元,先后培养上百名航空航模学员,用科技的光芒照亮山村孩子的梦想,用宝贵生命续写山村孩子的可期未来……他就是江西省萍乡市赤山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普志愿者、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萍乡市第五届道德模范王方遒。 落子不悔,辞职回乡支教助学 1971年生于江西南昌的王方遒,从小随母亲在南昌长大。毕业后曾在深圳从事过电脑、外观设计等行业,还获得多项发明专利。2005年,他回祖籍上栗县赤山镇探亲。乡村学校落后的技术设施和教育条件让他动容,孩子们那一双双纯澈的眼睛更是烙印在他心底,萦绕于怀。随后,王方遒义无反顾辞去工作,来到这个他并不熟悉的故乡,开启了16年的科普志愿者之路。
“乡村的孩子要接触到航模是很难的,如果没有王方遒,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航模是什么。他在短时间内让这么多孩子知道科技创新,知道航模、海模,难以想象他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赤山镇枫桥学校教师阳文斌感叹不已。最初,得知一个省城来的年轻人要在边远的山区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他还以为只是“玩玩而已”,没想到,王方遒坚持到了生命的尽头。对这些从没见过的“稀奇玩意儿”,孩子们爱不释手,从零件都不认识到能完成航模制作,参加比赛拿奖,孩子们用成绩回报了王方遒的坚持和付出。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萍乡去往南昌大学,一路上都很新奇,王方遒老师带我们参观了整座大学,从校门口走到图书馆再到食堂,这让我有了考上一个好大学的想法。”豫章师范学院学生李昕豪回忆,后来在一间充满科技感的教室,王方遒演示了各种机器如何操作,并手把手教学。 在王方遒不懈的努力下,乡村孩子眼前打开了一扇扇争奇斗艳的窗户,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一批批孩子从拘谨怯懦变得自信开朗,考上大学,走上工作岗位,并且大多学习或从事与航空航模相关的专业行业。王方遒种下的一颗颗科研种子终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王方遒曾有三个梦想:培养鹰击长空的学生、举办全市航空航天科技比赛、举办萍乡市青少年无人机教育竞赛。如今,他所有的梦想都成真了,可他却长眠在这块他为之生生不息奋斗的土地上了。 真情无限,倾囊相助无私付出 2009年,王方遒来到枫桥中学,向学校捐赠电脑,并成立了科技活动中心;2010年组建枫桥中学校园航模队;2013年在萍乡中学组建航模兴趣小组,2021年在赤山镇中心小学打造航空航天科技室……十六年来,他指导学生航空航模飞行训练,义务志愿服务3万多个小时,在校园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培养了大批航模优秀人才,多次获得省级赛事和国赛等奖项。 赤山镇枫桥学校教师许玉明说:“王总捐思想、捐智慧、捐钱物,是‘雷锋精神’真实写照。” 听说赤山镇慕冲小学没有音响设备,王方遒将一套价值6000元的音响送到学校;得知乡村小学电脑速度慢,影响学校办公,他转头又给赤山镇每所村小升级了一百多台电脑;就连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等,他也毫不心疼地掏钱贴补,每培养一个学生,他的花费平均都在万元以上。捐赠名单涉及赤山镇各中小学和上栗县其他乡镇学校、幼儿园,金额累计超百万元。此外,他还设立了“兴园奖”“科技奖”、大学生“建设家乡奖”“大学生激励基金”等奖项…… 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阔绰”的人,对自己可以说是抠搜到苛刻,衬衫领子洗得褪色发白还在穿,剃须刀坏了也继续用,鞋子穿到破得不能再穿才舍得扔,某次还因为身无分文而“流落街头”。 王方遒的姐姐说:“为了自己的支教助学梦想,他省吃俭用,卖了在省城仅有的一套房子,还向好朋友借了20万元。”
他一生没有娶妻生子,却笑着向别人解释他没有遗憾:“我没有子女,但是我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学生,让很多学生改变了命运,走向了理想的岗位,我的成就感比你们大啊。”只要一聊起学生,他就两眼放光:“我什么都不图,只要他们飞得更高,走得更远,我就高兴。”他爱着每一个孩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摒弃一切,倾尽全力筑梦飞翔 在助手肖冲眼里,王方遒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2011年,王方遒四处奔走联系上级部门,要在赤山镇中心小学举办萍乡市青少年无人机教育竞赛。为此,王方遒恨不得把自己当成好几个人来用,白天忙着指导学生航模技术,晚上在工作室钻研、修理、安装航模,一天工作超过20个小时。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连身强体壮的年轻人都扛不住,遑论患有高血压的他了。长此以往,王方遒的身体越来越差。有一次连续工作一个星期后,他脚肿了,爬楼梯直喘气,助手不得不“拉下脸”严肃提醒他去医院治疗。“他太累了,是累病累倒的。”一提到王方遵,肖冲总是泪湿眼眶。 就在晕倒前一天,脚扭伤未痊愈的王方遒还带着赤山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参观航模室,观看航模表演。伴着孩子们惊奇的眼神和一声声惊呼,王方遒拿着遥控器在操场上一瘸一拐来回走,也高兴得像个孩子。 上栗县东源乡中心小学政工主任彭东风自2019年起负责对接王方遒对学校的捐赠帮扶工作,可往来学校十几次,王方遒都不愿意告知真实姓名。“在我的印象里,他不修边幅,却自带光芒,他告诉我他没有妻儿,却有思想的延续,有爱的延伸。” 微光不灭,照亮万里星河 2021年11月4日,在筹备萍乡市青少年无人机教育竞赛时,王方遒在萍乡市上栗县赤山镇中心小学“航空航天科技室”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工作台上,经全力救治无效逝世。孩子们如愿飞向更广阔的蓝天,王方遒却永远留在了那个冬天。 原萍乡中学航模兴趣小组的姜蒙现在是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与多名同学一样,她也在王方遒的引导下参加支教活动。“跟着王老师学习的那段时光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王老师做的这一切,出发点就是为了让乡村的孩子走出去。”2018年,通过姜蒙的连线,王方遒与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师谭潭达成协议,自此这个学院开展了数年的赤山镇支教暑期社会实践,越来越多大学生来到这片王方遒热爱着的乡村,像他那样满腔赤诚、无怨无悔。
“要让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与城里孩子同样优质的教育,培养孩子们的科学兴趣,从小播撒科技强国的种子。”这是王方遒回到家乡倾尽所有志愿服务的初心。在他去世后,生前的助理肖冲义无反顾地继承了他未竟的事业,担任航空航天指导老师:“无论多难,我都会把这份事业继续下去。” 在王方遒“执着追求理想,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精神的鼓舞下,在肖冲和其他老师不懈努力坚持下,赤山镇党委、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在镇中心小学建立航模队,添置必备的航天航模设备,安排3名教师担任教练员,全力把航模打造成赤山的校本特色。 或许,王方遒是一束照在乡村的微光,予人力量,伴人前行,照亮并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斯人已逝,灵魂却伟岸不倒,精神传承不灭,知识传播不熄,福泽绵延万里。 如今,在赤山,在上栗,在萍乡,无数个“他们”都成了“追光者”,让一束束微光照亮万里星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