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万物复苏。近日,在上栗县桐木镇湖塘村,种粮大户张祖权和工人们正在新购置的全自动育秧设备前,将育秧盘放置在机器上,添加种子和基质土。智能化育秧为春耕生产“加速”,同时,也让张祖权离农业梦更近一步。 放弃城市生活回乡创业 在张祖权的身上,大家总能感受到一股不怕苦、能吃苦的力量,这与他曾经当兵的经历密不可分。当年17岁的他应征入伍,服役一年后,成为一名预备党员。“在部队锻炼的时间虽说不长,但让我明白,只要不服输、不放弃,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张祖权感慨地说。 退伍后,张祖权来到广州一家国营化工厂工作,不错的薪资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让他有了长期留在广州生活的想法。2010年,张祖权回到家乡,看到村里许多年轻人都选择外出务工,老人儿童留守在家,田地存在撂荒现象。他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放弃高薪,回家当农民。 怀揣着乡土情怀与回报家乡的信念,张祖权说干就干,他与家人商量后,决定租用撂荒地散养土鸡,发展生态养殖。因无养殖经验,他一方面买来相关的专业书籍学习,另一方面向当地经验丰富的养殖户请教,看着一只只土鸡毛色鲜亮,心里充满了希望。可是,张祖权还是栽了跟头,精心散养的土鸡因遭遇低温天气,接连冻死了上百只,损失惨重。第一次创业的失败给张祖权带来沉重的一击,却并没有将他打败。 坚定理想信念干出名堂 张祖权深知创业的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妻子的支持下,他痛定思痛,决定转变创业的方向,瞄准特色农产品市场,种植黑豆、黑米、黑芝麻等,但因利润不高,一年后果断选择放弃。虽说两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但张祖权却渐渐地摸索出了其中的门道。 2013年,经过对市场的调查和分析,张祖权将创业方向瞄准水稻和玉米种植,此次他更加小心谨慎,不敢有丝毫懈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种植的玉米因软糯香甜,受到客户的认可,短短数天就销售一空。尝到甜头后,张祖权决定扩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可他无论如何也没料到,一场洪灾不期而至,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近20万元。愈战愈勇是张祖权的一贯做派,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他再次带着工人们重新翻地,种上水稻和玉米。接下来,他还开启了“稻油轮作”模式。 “做农业非常辛苦,投资大、见效慢,有过太多的迷茫,但是只要到田间地头走走,看到茁壮成长的农作物和辛勤忙碌的工人,我就不忍放弃。”张祖权坦言,看着家门口曾经撂荒的土地变成一片片绿色,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他感到十分高兴和满足。 打造智慧农业逐梦沃土 2017年,张祖权创办农业开发公司,一方面从事粮食作物和蔬菜种植、加工与销售,另一方面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2020年,他与战友合伙成立上栗县桐木开田大米加工厂,创建大米品牌。2022年,他流转了2600余亩农田。今年,又引进智能化育秧项目,全面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随着智能机械化育秧的全面铺开,张祖权的梦想“照”进了现实。育秧、插秧、洒药、收割、烘干……水稻全程实现机械化生产。“要想降低生产成本,就得实现机械化作业。我先后购置了烘干机、植保机、收割机等农机具。”张祖权笑着说,村民们看到这些“宝贝”,大部分都愿意将土地交给他托管。脱贫户曾祥珍不仅将 2 亩多土地交给张祖权托管,还在他的基地工作,年增收近万元。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科技改变了 传统农业,也孕育出“新农人”。在张祖权看来,所谓“新农人”,不仅要有科技设备的加持,更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近几年来,他多次参加省、市、县组织的新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还到湖南省参加植保无人机学习。同时,他还前往江西农业大学参加继续教育,系统地学习农学和农技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才更加热爱。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张祖权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