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市政协主席聂晓葵深入芦溪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前往南坑镇窑下村、上埠镇电瓷博览园等地,通过实地查看、听取介绍、召开座谈会,全面了解芦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等情况。市政协副主席宋玖萍,秘书长卢政武随同调研。县领导黎增义、陈青峰、樊喜军、彭祎、黄乔路等分别陪同调研。 ![]() 座谈会上,聂晓葵对芦溪县积极探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近年来,芦溪在坚持工业强县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发展,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了凤栖小镇、东阳村、老鹰谷等一批乡村旅游、创意产品、特色农业、休闲养生等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样板村,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乡村文化传承、改善了乡村风貌、激发了乡村内生动力。 聂晓葵指出,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点,文化是灵魂。要通过引进创意、人才、科技、资金等要素,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将其与乡村一、二、三产业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以文化引领和产业带动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达到文化与乡村发展的双向赋能目标。 聂晓葵强调 要统筹考虑,切实抓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整体规划。注意把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认真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对有景观价值和文化底蕴的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等历史遗存进行保护,把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列入保护名录,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特色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建设。 要生态优先,切实加大乡村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力度。贯彻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乡土建筑、人文古迹、山水景色等自然风光,加大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加大人居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改善力度,使美丽乡村成为村民的美好家园,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要留住乡愁,着力激活富有特色韵味的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活化与传承并行,盘活萍乡红色文化、历史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将文化中蕴含的历史记忆、集体记忆、地域特色与文化产业进行充分融合、创新,将文化元素和创意设计融入到非遗产品制作中,通过文化浓厚的古村落,精工巧琢的非遗工艺,火遍网络的乡村民宿等,让乡村成为承载乡恋乡愁的精神家园。 要农文旅融合,统筹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把农文旅融合作为乡村产业拓展提升的重点领域和主要途径,发挥农工产业、农商产业、农旅产业有机结合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特色民居建设,推动文化产业、文化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产品升级、产业增值。 要以优促建,打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特色品牌。 提炼富有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深入挖掘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落等的旅游价值。以数字化推动乡村文化业态和模式创新,通过电商直播进行文化产品的讲解、销售和个性化定制。坚持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全面摸排收集整理好民间传统文化并做好活化利用。尤其是芦溪古城独角缩龙、上埠牛带茶、年丰狮、南坑车湘傩舞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弘扬、传承、转化,将乡村手艺人的“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因地制宜培育灯彩艺术节、美食(豆腐)文化旅游节等一批富有芦溪特色的节庆活动,扩大芦溪文化产业影响力。总结好凤栖小镇等龙头企业助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调动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推动“一乡一品、一乡一业、一乡一韵”建设,打造富有芦溪特色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品牌。 县委书记黎增义围绕健全体制机制、深挖文化资源、振兴文化产业、坚持文旅融合等四个方面,汇报了全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他表示,芦溪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统筹资源要素,强化服务保障,积极发挥文化赋能、旅游带动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