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市政协主席聂晓葵深入湘东区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专题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前往白竺和平农场、湘东镇江口村等地,通过实地踏看、听取介绍、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了解湘东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等情况。市政协秘书长卢政武随同调研。区领导郑锐、黄彩国、周菁陪同实地调研或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在听取湘东区有关情况介绍后,与会人员就文化产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深入协商沟通。聂晓葵对湘东区在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方面的有益探索及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近年来,湘东在坚持工业强区的基础上,注意统筹城乡发展 ,持续抓好矿山环境治理、自然生态环境优化、城乡环境整治,较好改善城乡面貌,实现了从“灰姑娘”到“俏姑娘”的美丽嬗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了艺术赋能的江口模式、“文旅+”赋能的和平农场模式等富有特色影响的农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点;依托赣湘工业设计文创园、创意包装文化产业园,使创意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形成了独有特色;尤其是近期被省文旅厅推荐申报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区,使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前景令人期待。
聂晓葵指出,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是强化以城带乡、城乡互促,推动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有效保护利用的有力举措;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的重要工程;是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的具体行动。希望湘东区抢抓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区的难得机遇,充分发挥县域统筹规划、资源配置作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在体制机制、发展举措、产业导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切实探索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在培育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方面蹚出一条新路。
聂晓葵强调,要在创新工作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认真学习研透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和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的通知》等有关文件政策,按照试点任务要求,根据湘东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工作协调机制,突出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扎实推进试点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精心编制试点实施方案,突出区域特色和自身优势,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特色乡镇、特色村落建设,深入挖掘富有湘东韵味的乡土文化,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业态。通过试点工作的实质推进,实现汇聚和培育一批积极参与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企业、机构和人才,推动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的目标。
要在统筹利用乡村文旅资源方面下功夫。认真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围绕“民间绘画之乡”“铜管乐之乡”“花锣鼓之乡”“傩文化之乡”等名片,对区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一次全面普查、整理,制定计划挖掘保护好湘东的文物古迹、传统村落、农业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独特性;鼓励创意设计、规划建筑、园林景观等单位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区域功能定位,提升规划水平、设计品质、建设标准,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提升乡村文化和旅游设施服务效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作用,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利用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和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人员、组织体系等资源,加强功能融合,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基层公共文化场所运营,提高综合效益。
要在文旅融合赋能上下功夫。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现有包装创意企业,引导创意设计平台、工作室及设计师向乡村拓展业务、落地经营,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提供创意设计服务,推动创意设计、演出、节庆会展等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充分挖掘湘东特色资源,帮助和指导乡村开发演出项目,培养乡村文艺演出队伍,鼓励依托乡村传统演出团体及其骨干人员,积极开发非遗、傩舞、花锣鼓、旱龙舟、舞龙等特色民俗表演项目;鼓励相关美术院校、画院、美术馆在具备条件的乡村设立写生创作和展示基地,支持打造乡村摄影基地;创新性挖掘活化“湘东傩面具”“湘东旱龙船”“湘东皮影戏”“萍乡春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参与乡村手工艺创作生产,运用现代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时尚元素推动非遗工坊、优秀农业文化展示区、农耕文化体验场所建设,培育富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提升乡村旅游体验性和互动性;探索建设数字文旅体验场所,通过视频、直播等方式创作展现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带动乡村文化传播、展示和消费。
要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上下功夫。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建立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企业库,制定优惠政策,多渠道培育和引进骨干文化企业,扶持乡村小微文化企业和工作室、个体创作者等发展,鼓励其他行业企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投资乡村文化产业;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鼓励各类农民合作社、协作体和产业联盟在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建立完善农民入股、按股分红、保底收益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探索多种用地方式从事文旅经营活动,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项目经营实行长期租赁或“先租后让”模式;探索对依法登记的宅基地、集体土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合利用,发展乡村民宿、民俗体验、文化创意等业态;注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带动文化下乡、资本下乡、产业下乡,让“湘东好资源、好文化”变身为“好产品”,闯出“好市场”。
区委副书记、区长郑锐从积极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江口模式、文化企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产业模式、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培训+”模式以及“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模式四个方面向调研组汇报了湘东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情况。郑锐表示,湘东区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聚合优质项目,创新运营管理,全力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